弘扬伟大的品格,教化人民力求达到最完美境界

弘扬伟大的品格,教化人民力求达到最完美境界

我想在这里和大家简单的去谈一谈个人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些肤浅和直观的看法和想法。

要谈论儒家少不了要去探讨一下儒家的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儒家三纲,三纲实际就是儒家的最高指导思想,翻译成白话意思就是:要弘扬伟大的品格,教化人民,并且力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总结起来,意思大致等同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幸福奋斗终生”。

那么该如何去实践这三纲,就要看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现代的话语来翻译,就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做个正直善良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从“和睦家庭”到“治理国家”,最终“维护世界和平”。

总的来讲,儒家立足于社会,阳光正派,是一个非常有理想有追求的流派,他们的价值观非常正统,并且倡导身体力行。而事实上,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直至今日,深受儒文化影响的泛华民族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个人认为儒家思想文化强调,在这一点上儒家思想可谓功不可没。

儒家倡导“礼治”,讲究“忠孝仁义”弘扬伟大的品格,教化人民力求达到最完美境界,主张“亲亲”。也正因如此,儒家首先营造了一个亲情社会和宗族社会,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所谓血浓于水,基于血脉渊源,每个人首先是家庭乃至宗族中的一员。家庭宗族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大家有福共享,有难同当,风雨携行,同舟共济。整个国家不再是若干个体单纯相加,同时也是若干宗族力量的集合。这无疑为国家集聚民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其次,儒家主张的“忠君”,树立了普通民众要忠实于特定统治者的伦理规范,强化了民众基于地域及历史经验而仅受特定统治者及其团队(朝廷)所统治的归依属性。

总之儒家赋予了中华民族相比西方更为强烈的“家国情怀”。虽然曾经一度有人批判中国人不团结,实际在我看来,基于这种家国情怀,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力远远强于其他的民族。这无疑是儒家文化遗产中最为有价值的一部分。

接下来聊聊儒家有哪些弊端

前面聊了儒家三纲八目,字里行间,儒家是一种天然的统治者的视野,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来看问题,对于普通的民众,他们是采取俯视的态势。可儒家并没有“众生平等”的概念,相反极力鼓吹长幼尊卑。而儒家的士子也一直保留着西周时候家天下的观念,他们常常把自己比作是家长。比如地方的官僚,都自认为是“父母官”。家长制的治理带来的问题首先就是独裁专制。家长的权利是天然不可侵犯的。这样的思想观念下,民主、自由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试图对家长权力进行监督则是大逆不道。所以,无形中儒家基因就带着专治统治的思维,强调权力的天然性和神圣性,这种情形下对权力的监督充其量就是权力阶层内部尔虞我诈或者纯粹形式化的游戏。权力失去必要的制约,很容易就产生腐败,这显然与西方现代文明主流意识是相冲突的。

再有,儒家重礼,这个礼既包括“长幼尊卑”,又包括“礼尚往来”。这里我着重讲讲礼尚往来的贻害,诗经里讲“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看起来又和谐又美好,怎么会有害处呢?我们不妨回到古代,一个家族里晚辈向长辈献礼,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无可非议。学生向老师送礼,放到现代,这事情就有玄妙了。然后就是官场的晚辈、门生向前辈及上级领导献礼,这到底算不算贿赂呢?最后就是各大臣们挖空心思向最高统治者皇帝献礼,这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这种现象了。整个社会于是变成人情社会,做事先做人儒家思想文化强调,而在评判人的标准里,“做事”如何可能不是主要因子,“做人”怎么样反而成了考察的重点。而人情世故演变下去,不仅滋生腐败,同时必然还会形成小圈子小团体弘扬伟大的品格,教化人民力求达到最完美境界,产生派系问题,当国家上层官僚存在对立时,下面这些士官们恐怕就很难置身事外,于是没完没了的内斗就产生了。及至今日,这种遗毒仍然普遍存在。

另外,儒家把忠孝仁义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对法制采取了轻慢乃至无视的态度。实际上在我看来,在儒家的话语体系里面,可以说是只有私没有公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国家都不过是皇帝的私有物;各级地方官吏也常常自称“父母官”,把管辖的地方看成是自己的私有领地,自己就是大家长。这种思维下,根本不存在公共利益与公共秩序一说。忠孝仁义其实也是对私而言的,对公才讲法。既然话语体系里都没有“公”的概念,那么“法”也就显得可有可无了。更糟糕的是:儒家没有构建一个礼与法高度统一的伦理框架,很多时候礼与法呈现出二元对立的局面,而公私不分的儒家更多地选择了重礼轻法。

不如直接来讲几个小故事:孔子在治理鲁国的时期,有一个当兵的,三次参加战役,三次都当了逃兵,后来官府把他抓了起来,孔子对这个逃兵进行审问,结果这个逃兵说他家“上有八十老母……”原本在战场上临阵脱逃是严重有违法治,但是,这个士兵逃跑是为了尽孝,而“孝”显然是儒家极力倡导的一种宝贵品质。于是孔子非但没有惩罚这名逃兵,竟然还对他进行了褒奖。

某地方官在任职期间,当地有人偷了别人家东西,而他儿子就向官府告发了他父亲的偷盗行为。这位大官是一位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觉得这个小孩揭发检举自己父亲,显然是大逆不道,是严重违背孝道的,结果竟然将小孩处死。

还有一位地方官面临两难的选择——他的父亲犯了法,他假如依法对其父亲进行惩处就是不孝,但如果不追究那就是对朝廷不忠,忠孝难两全,最终他选择了自戗。因为他不想做一个不忠不孝之人。

当然历史长河已经流逝了几千年儒家思想文化强调,这些故事的真假已经无从稽考,但是儒家公私不分、重礼轻法却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导致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法制生态极其恶劣,契约精神基本无从谈起。直至今日,无论是社会的管理者还是普通民众,法制观念普遍不足,对公共规则更是普遍性的熟视无睹。诸如碰瓷、医闹、闯红灯、不诚信等在中国极为普遍也广受诟病的社会现象,究其根源都能找到儒家思想的残毒。因为儒家重人情,所以很多时候一些规则都会因为人情世故而被破坏,开后门现象比比皆是,甚至一些法律也常常受到人情因素的冲击而不能得到坚决的执行,规则乃至法律都没有刚性,于是大家各显神通,一部分人则干脆就撒泼耍赖了。

有意思的是,在很多地方,道家与儒家观念截然不同,儒家讲仁,道家则主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儒家重礼,道家则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而现实很多实际的状况则表明,道家的很多思想更具有预见性,例如儒家重道德,最终的结果却是整个社会对道德的背离。

儒家讲究克己复礼,而道家更多的讲究顺其自然,释放天性,西方也倡导人的个性与自由,这与道家的观念其实有点不谋而合,不过西方在尊重天性的同时,强调了公共规则的必要性,个体的自由不能建立在伤害他人的自由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的这种理念逻辑上更为健全一些。

儒家在中华大地上大行其道数千年,虽然在近代曾经经历过打压乃至清洗,可是时至今日,儒文化的暗影仍然无处不在,儒家思想早已深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深处,尤其是千百年来的官场生态,一边讲究道德人品,一边漠视法制和规则;一边追求专制统治,一边是腐败无法遏制。这种以人治加官本位为基本特征的统治形态,本质都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承和体现。可惜的是,这种传承不是利国利民,而是祸患无穷。

草绳灰线,伏脉千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里,早已深深打上了儒家的烙印。要想把儒家一棍子打死,基本上做不到,当然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实际上儒家的有些东西确实仍然是可以传承和发扬的。但同时,我们确实也需要对深植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这个民族的底层文化进行一次深刻的检讨、反思,对儒家公私不分、因情废法等诸多的弊端,更是需要彻底清除。否则,很多的问题会永无休止地发生,并会一直困扰我们每一个人。

——杨光华

标签: 儒家国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