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与满族民俗旅游发展(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文化产业与满族民俗旅游发展(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总第58期)满语研究,,2014(.58)文化产业与满族民俗旅游发展(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哈尔滨)摘要:文化产业的介入为满族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实践机会。新兴的文化产业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并已上升到战略层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迅猛趋势,已经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借助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践满族民俗文化,为满族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借鉴。将在打破制约满族民俗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上有所突破。关键词:文化产业;满族民俗;旅游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873(2014)01—0140—03依托以民族文化为根本的文化景观所开展的民俗旅游,在展示民族性格的同时,也渗透出该民族为谋生存、求发展的精神。旅游者在民俗旅游中通过身临其境的游览文化产业与满族民俗旅游发展(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在视觉、味觉、听觉上享受的同时,更能直观感受民族文化带来的精神满足。民俗旅游这种方式,使旅游者减少了心理上对不同文化的排斥,更轻松、更自然、更包容地接受不同民族文化的信息。这种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预示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作为产品出售已经成为新的产业内容。文化已经由自身原有的领域,跨越到经济领域,并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能量,成为又一个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生产力进步的支撑点。

文化产业与满族民俗旅游发展(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越来越离不开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的量度。所以文化产业将对民俗旅游的发展起到战略性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围绕着满族民俗旅游开发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静态开发模式,以各类满族民俗博物馆、满族民俗文化村为主,主要分布在满族聚集区域;二是动态开发模式,主要依托满族传统节庆、宗教、婚庆、文体娱乐等内容展开,较为成型的有抚顺满族风情节、四平“中国叶赫满族民俗旅游节”;三是主题附会模式,多见于“主题宾馆”或“主题餐厅”,如满族八大碗、满汉楼、清官御膳房等。这些满族民俗旅游项目,依托自然资源,彰显满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并将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作为开发的重点。文化产业具有的原创性、高技术、高文化、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等特征,可以有效地将满族文化的多元性充分挖掘出来,使这些元素成为满族民俗旅游开发多样性的基础。保持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收稿日期:2013—11—10作者简介:朱桂凤(1964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产业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0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当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方式。“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特性正是由该民族成员世代沿袭积淀而成的,也正是文化这种群体性构成了族群的差异,他们在这种模式中展开自己的生存。”1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表现。满族民俗旅游发展中坚守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精神是最为基本的原则。我们所说的满族民族文化特质,是指满族总体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样态,即满族“趋于整合的文化”。这种文化模式包含着具有直观特点的满族文化,如饮食、服饰、建筑、礼俗、节日、纪念品等,可直接变成旅游资源,加工成旅游产品出售,这一部分我们称之为“表层文化”,是现今各地满族民俗旅游开发中较成熟的内容。这里我们不对其利弊进行分析,只是强调这些直观的满族民俗文化开发方式,虽然是以旅游商品的形式出现的,但对满族民族文化传承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此外,对满族文化模式中人格特质、信仰、生死观等精神领域(民族精神)的内容的挖掘和利用,仍围绕着萨满、民间口头文学、传说、满族说部、神词等,这一部分我们称之为“里层文化”,是满族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其深层次开发必须是深刻精准的,打造的旅游产品一定要让旅游者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撞击。

文化产业与满族民俗旅游发展(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只有将这部分文化模式得到科学的开发利用,才能解决目前困扰满族民俗旅游发展的难题,才能摆脱满族民俗文化发展的“瓶颈”,才能够实现满族民族性文化的超越。从理论层面讲,旅游本质是旅游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从实践角度看,旅游本质是关系到旅游产品策划与开发后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效果,同时影响旅游业的经营效益。回顾旅游学的研究成果,不得不承认前期的旅游学研究大多是在做“保护带”(库恩)的构建工作,也就是表象的经济现象研究,而没有触及到或者深入到旅游学研究的“硬核”,也就是内涵的文化研究。如何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下去满族民俗文化,仅仅依靠经济产业的突破创新和经济理论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仅依靠经济产业和经济理论一条腿走路的旅游业,还能走多远?“旅游从表面看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从深层上看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同时又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一种社会文化力量。旅游的效益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旅游业的定位更多地应是社会事业,因此,把旅游仅仅定义为产业和视为经济现象是不够正确和全面的。”[2p于是,一些学者和实践者将眼光放到文化内涵的研究和践行上,“更多学者能够在相对统一的旅游本质认识的基础上,更关注‘旅游核心’文化问题””9。

“从以人(旅游者)为本和旅游主体(旅游者)来看,旅游的实质是一种异地的消遣与审美的身心体验和文化经历(验)。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属性。经济(或消费)只是旅游的外壳和功能之一。如果旅游学科抽掉了文化,就如同地理学抽掉了人地关系一样,失去了该学科存在与研究的价2141。43对这种“硬核”(文化)“应该从旅游体验中寻找和建立,于是,旅游体验研究便构成了旅游学研究的最根本的、最基础的、最具有衍生能力的一个研究对象”J18。所以,经历了几十年的争论研究探讨,最终学者们达成共识认为“旅游的表象是经济,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是文化,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为主体的观光、参与、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的传承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传统的民俗多以文化的形式出现,进入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济的介入使民俗事项有了新的内容。“在文化经济时代,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文化创造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生产力进步的支撑点;文化含量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关键性因素,文化附加值逐渐成为商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文化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141基础性和关键性资源,社会的文化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高,社会越繁荣。

”H。41也就是说,现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快速提高,文化发展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配性要素,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种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及其一体化就是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詹姆逊所说的文化经济时代到来时文化经济性凸显的重要表现。所以,针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俗旅游来讲,就是经济与文化、文化与经济的交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与创新”就成了最突出的矛盾,解决好这一问题,也就解决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民俗旅游中的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现今满族民俗旅游的项目中,对 传统的尊重和保留成为主体,对创新的追求和探索成为永恒。这在比较成熟的满族民俗旅游项目中,充 分地体现出来。比如,对满族饮食的开发利用,传统意义上的宫廷御膳只有皇家才能享用,百姓是不能 品味的。北海公园内的“清宫御膳房”则是以满清宫廷御膳为主打,将满族饮食文化中的最高水准,传 承保留了下来。其创始人赵仁斋是原清官御膳的当差,与其子赵炳南商议,邀请原御膳坊的厨工孙绍 然、王玉山、赵承寿等人共同开设。其特色以清宫廷原有的风味菜肴和糕点小吃为主,推出的招牌菜柴 把鱼翅、熘鹿鞭、红烧蟹钳大群翅、白玉金银元贝、杞子鱼汤浸斑柳、燕窝炖鲜奶、红烧鲍片等,宫廷点心 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等,都是清宫廷御膳中的精品。

这些内容都是对传统的继承,并结合现代人的需 求,有所突破和创新,成为满族民俗旅游项目中成功的案例。解决好满族民俗旅游中民俗文化的传统与 创新关系,才是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正确态度。 文化产业的助力满族民俗文化,将为满族民俗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满族 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尝试。 参考文献: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ZHU Gll —feng(Hi st ori cal Cul ture ment ,Hei longj y文化产业与满族民俗旅游发展(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Harbi n,,China) : al ry ical unit devel ion .— tive ,met hods andt heory ural ry count ies, risen cul has vi ries,t ical ,coul devel : ry;Devel ; folk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