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条件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当代社会条件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政治教育合力理论

[摘要]当代社会条件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实践,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协调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衔接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配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综合性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实践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既是一个理论研究课题,也是一个突出的教育实践问题。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其他社会成员,都有对共同育人发展前景和协同育人的社会期待,期望广大青少年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教育氛围。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时代性要求

有目的地研究、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既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性诉求。马克思主义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时,阐述了许多关于合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命题,既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人的发展确立了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人进步的根本价值尺度。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实现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P36)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同时提出,要在实践基础上把握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要根据人的多种需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P123)要通过实施全面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p530)

恩格斯则在深刻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交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时,提出了历史合力论。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5](P697)“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4](P697)恩格斯的理论,既为我们协调社会各种力量,形成良好社会环境提供了指导,也为我们综合各种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提供了思路。

列宁从知识的丰富性与教育的全面性层面强调,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具备现代有学识的人们所必备的一切实际知识,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理论,在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那里历史合力论,结合新的实践又进行了发展。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6](P226)认为“力量一分散,事情就难办了”。[7](P64)邓小平认为工作上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哪一个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错误,而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几套马车’”。[8](P332)认为“思想工作是全党的工作,不仅宣传部门要做,各级党委和企业、农村、学校、街道等基层党组织要做,各级行政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也都有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责任。”[9](P655)2005年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重大任务,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的全面性、协调性理论告诉我们:第一,一切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各种原因或各种力量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同时,这种互相作用的结果,总是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互相作用的合力里面。第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个性品质的充分发展。而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从各个方面满足人的需要,实施全面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过去相比较,其内容、条件与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外开放环境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虚拟网络与信息社会的拓展,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打破了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分离、封闭的状态,使社会更加开放,各个领域相互渗透,各种文化相互汇合,各类人员交往频繁。社会呈现出复杂、多样、多变,以及机遇与风险并存、发展与阻抗同在、积极与消极交织的状态。处于这样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其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决不是单一因素影响与作用的结果,而是持不同价值观的主体,在社会综合化、高度社会化进程中进行比较与选择的产物。于是,当代社会便提出了一个现实而又突出的问题,就是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合力的理论,引导“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也就是具有多样化个性、多样化价值取向的人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形成协调、和谐的发展格局,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如何运用教育合力理论,针对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多种价值取向开展不同内容与方式的教育,组织和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有效的教育氛围。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合力与教育合力理论,是我们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建设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重要指导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科学建构

在社会环境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建构的实践中,必须立足当代社会实际,遵循科学规律,推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现代指导理论。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从我国当代社会的实际出发,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价值取向,又揭示了我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指导理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与强调发展,是我国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即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依靠人民推进发展,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有利于促进人民全面发展。这种人本观与发展观,既提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标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动力源泉。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不管是社会发展还是人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地进行,任何发展主体都需要发展条件,当发展条件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满足发展主体的要求,发展主体才能得到发展。没有条件,或条件缺失,发展主体要么不能发展,要么片面、畸形、短暂发展。因而,社会环境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发展,发挥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过去目标、内容与方式单一与孤立进行的状况,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当代社会条件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历史合力论,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适应,获得最佳教育效果。

其次,教育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提供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外在科学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的客观要求,是社会高度综合化和社会化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的主要表现:一是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推进了社会的开放与统一,加速了市场的配套与整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汇与激荡;二是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的新发展,使社会组织多样化,人们的言行更加自由,社会交往、流动更为频繁;三是科技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社会信息化,促进了知识、价值观念传播、渗透的网络化;四是教育的国际化、文化大众化,冲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推动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广大青少年生活、成长在这样一个高度综合化和社会化的领域,不同程度面临着适应、辨别、选择上的困难,难免出现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上的迷茫困惑,因而特别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与需要,把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从不同层面、视角,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状况进行清晰、合理的分析,从价值主导与发展趋势上进行引导。苏联学者A.H.多尔戈娃长期对青少年个性进行犯罪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少年丧失家庭的积极影响,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佳,接近不良的伙伴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但几乎在所有这些场合下都能见到这几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家庭、学校和同伴是所有儿童和少年共有的自然环境,对他们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10](P10)因此历史合力论,高度综合化和社会化的社会环境,需要高度综合化和社会化的教育。

高度综合化和社会化的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要以引导学生认同、接受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政治与道德规范,促进学生社会化为目标,即教育一定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趋势;二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式,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相互配合,协同开展。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科学性建构,应当致力于目标、内容、途径的合力性建构。“目标合力”是指国家层面目标、社会层面目标以及个人层面目标的协调,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前提;“内容合力”是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关键;“途径合力”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配合,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保证。

再次,心理学提供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内在科学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还包括“心理合力”,即人内在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内在科学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问题,主要指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看法是否实事求是,具有客观性,因而要靠摆事实和讲道理的方法进行教育。二是思想意识问题,主要指人的思想品质、动机、理想、道德和其他意识观念等,解决人们的思想意识问题,就要帮助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各种错误的思想意识。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思想认识的提高、正确思想意识的确立当代社会条件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是单一要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受教育者知、情、意、行四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知”,是指对知识、理论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与理解,包括概念、判断、观点等,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所谓“情”,是指对知识、理论的情感与情绪体验,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强化、催化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所谓“意”,是指追求知识、理论的毅力与意志,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调节、监督、控制作用。所谓“行”,是指在知识、理论支配与调节下的实际行动,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知识、理论起巩固、稳定、检验作用。

当代社会条件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知是情、意的基础和行的先导,情是知、意的催化剂和行的动力,意是知、情的保证和行的保持,行是知、情、意的外在表现和强化的基础。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要综合运用心理学的四个要素,形成“心理合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任何对知、情、意、行要素的偏废,或在运用过程中不协调,都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协同方式

所谓协同性,是指以配合、协调为内在要求的一种目标和作用状态。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协调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衔接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具有渗透性,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的协同运行方式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合”是教育合力形成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文件既强调了高校各类人员要发挥各自特点与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强调了要从整体上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第二,“结合”是教育合力形成的运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与心理健康等既丰富又综合的内容,又要采取说理、实践、修养等多种相关的途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综合性的“结合”方式运行。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要求:“国情教育要同省情、市情、县情的教育结合进行”、“可以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参观、瞻仰、祭扫活动;结合特定的教育主题,组织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教育基地开展党、团组织生活和少先队活动;开展美化基地环境和维护设施的义务劳动;结合参观、瞻仰、考察,组织开展征文、主题演讲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意见》更是全面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运行的方式,要求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教育以“结合”的方式运行,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性的本质体现,也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本质要求。单一、孤立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不可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第三,“配合”是教育合力形成的强化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家庭、学校、社会、虚拟等领域的活动,这些领域既广泛又相关,既多样又多变。为了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社会各个方面、各类人员,只有相互配合开展教育,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强化教育效果。为此,《意见》强调:“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村镇等要主动配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也提出了相互配合进行教育的规定:“对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

第四,“融合”是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着重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但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青少年运用科学理论、正确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把科学理论、正确思想融合到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去,渗透到业务工作的实践中去,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未来的生活中去,为社会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为此,《意见》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当代社会条件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关颖.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