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利他思想主要是在大乘佛教中才突出起来的
佛教中的慈悲,不仅是指对自己以外的人慈悲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有时也指对众生慈悲。佛教的戒律,如不杀生,就是这个意思。
佛法中所谓的“四无量心”中,常包含慈悲。四无量心除了慈悲,还有喜舍。“喜”是指看到别人高兴,然后欣喜若狂。“祭祀”是指在心中保持无偏的平衡,平等无差别地利益众生(舍弃远近之分)。
四无量间无论是慈悲还是舍乐,都包含着“利他”的思想。但佛教的利他思想主要突出于大乘佛教。这需要结合原始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相关教义或概念来讨论。
一般来说,小乘佛教非常重视所谓的“自利”,即以自我解脱为主要追求。上座部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就是追求个人的解脱,即所谓的“自利”。修行的具体内容是上座部的“三学”和“三十七道”。大乘佛教普遍以“六度”(布施、戒律、忍耐、精进、定力、智慧)为主要内容修行菩萨戒,以成佛救度众生(利他)为最高目标。在上座部佛教中,解脱状态(涅槃)和“世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如果你专注于自己的修炼,摆脱外在的烦恼,你就能达到从“世界”中解脱的境界。,至于他人的解脱,还是“世间”的苦难等等,与个人的解脱关系不大。大乘佛教在这方面变化很大,不仅讲“利己”,还强调“利他”。在大多数大乘佛教教派或信徒眼中,解脱(涅槃)和“世界”并不是绝对分开的,它们是“无分别”的。例如,中观的主要经典《中论》就明确指出:“涅槃与世间无异,世间与涅槃无异。” 获得解脱,不是离开“世界”,去追求另一个不同的境界。大乘佛教徒想要“世界即涅槃”。成为菩萨或成佛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利他”。菩萨或佛不在“世界”之外,而在“世界”中救度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菩萨、佛陀什么都可以舍弃。也就是说,大乘佛教徒要想真正成佛,就必须慈悲利他。单纯的“自利”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也不能真正达到涅槃。成为菩萨或成佛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利他”。菩萨或佛不在“世界”之外,而在“世界”中救度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菩萨、佛陀什么都可以舍弃。也就是说,大乘佛教徒要想真正成佛,就必须慈悲利他。单纯的“自利”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也不能真正达到涅槃。成为菩萨或成佛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利他”。菩萨或佛不在“世界”之外,而在“世界”中救度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菩萨、佛陀什么都可以舍弃。也就是说,大乘佛教徒要想真正成佛,就必须慈悲利他。单纯的“自利”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也不能真正达到涅槃。大乘佛教徒要想真正成佛,就必须慈悲利他。单纯的“自利”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也不能真正达到涅槃。大乘佛教徒要想真正成佛,就必须慈悲利他。单纯的“自利”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也不能真正达到涅槃。
佛教的这种转变(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对佛教后来的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如果佛教只是一个教个人如何修行和获得个人解脱的宗教,它就没有佛教晚年的那种魅力,也不会产生后来的社会影响。只有强调慈悲利他,把真正的个人解脱与“世界”的变化(他人从痛苦中解脱)联系起来,才能激发广大佛教徒自觉地利益世间众生。并利益众生。其结果是佛教影响的扩大。因此,慈悲利他的概念后来成为佛教伦理的基本概念。
二、佛教伦理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或作用
客观地说,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在其主要经典中已经形成。随着佛教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传播,这种伦理思想逐渐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并继续发挥影响。这种影响在现代社会并没有消失,而且在一些领域正在发展。佛教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或作用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抑制现代社会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
佛教的各种学说,包括伦理思想的影响,主要在亚洲许多国家或地区。古代如此,现代仍普遍如此。虽然佛教在亚洲以外的许多国家或地区也有传播,但影响最大的地区仍是亚洲。亚洲受佛教影响较大的国家,要么是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要么是印度教(婆罗门教)文化体系(如印度等一些南亚国家和一些东南亚国家),要么是儒家文化体系(如中国、朝鲜或韩国)、日本和其他国家)。但到了近代,这些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极大影响。然而,现代西方文化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成分。如果说这种说法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至少可以说东方国家(上述国家或地区)的许多人是这样看待或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的。一般来说,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特别关注个人利益,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尊严的维护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个人幸福的追求。但在这种强调或追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极端情况。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说为这种极端倾向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果说这种说法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至少可以说东方国家(上述国家或地区)的许多人是这样看待或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的。一般来说,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特别关注个人利益,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尊严的维护,个人幸福的追求。但在这种强调或追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极端情况。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说为这种极端倾向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果说这种说法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至少可以说东方国家(上述国家或地区)的许多人是这样看待或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的。一般来说,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特别关注个人利益,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尊严的维护,个人幸福的追求。但在这种强调或追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极端情况。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说为这种极端倾向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至少可以说,很多东方国家(上述国家或地区)的人都是这样看待或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的。一般来说,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特别关注个人利益,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尊严的维护,个人幸福的追求。但在这种强调或追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极端情况。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说为这种极端倾向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至少可以说佛教的利他思想主要是在大乘佛教中才突出起来的佛教的利他思想主要是在大乘佛教中才突出起来的,很多东方国家(上述国家或地区)的人都是这样看待或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的。一般来说,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特别关注个人利益,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尊严的维护,个人幸福的追求。但在这种强调或追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极端情况。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说为这种极端倾向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维护个人尊严,追求个人幸福。但在这种强调或追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极端情况。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说为这种极端倾向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维护个人尊严,追求个人幸福。但在这种强调或追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极端情况。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说为这种极端倾向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