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论佛学四谛与康德哲学的三识观
何新:论佛学四谛与康德哲学的三识观
何新:论佛学四谛与康德哲学的三识观
西方古典哲学包括本体论、人生论(伦理学及价值学)以及认知论(认识论与工具论,包括逻辑、辩证法)三部。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发达,一枝独秀而压倒其它。先秦诸子曾颇感兴趣的哲学三部讨论,均大为退化。盖以其非仕进之途也。
因此,魏晋隋唐以后,哲学问题特别是本体论以及认知论问题,主要是在佛学及佛教中被深邃地讨论。?但是,由于佛教哲学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和体系,因此颇难被理解。
《法华经·譬喻品》:“佛昔于波罗柰,初转四谛轮。”佛初转轮,就是讲论“三说四谛”。
谛,拉丁字母梵文satya,巴利语sacca,本为审实、不虚之义。苦、集、灭、道,佛称四谛、四真谛。四谛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说法之教义。四谛也称为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
佛学据《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总括即:
(一)苦谛,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
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
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二)集谛,集,聚合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集合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三)灭谛(梵 -satya ),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
(四)道谛,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正论道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故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八正道 :(一)正见,又作谛见。真见、实见。(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五)正命,又作谛受。(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禅定。]
传说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说,就是四谛,故此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并为生死解脱之唯一方法。
小乘、大乘经典中皆有此四谛之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槃经》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有所发挥。
佛陀“三说四谛”,即讲论四谛有三种境界:
第一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是教示四谛之四相。
第二说: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是教示修行跨度四谛。
第三说: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是佛所教示自己亲证之四谛。
佛教认为,人生生死轮回之迷界,计分为二十五种。由因必得果,因果均不亡,称为三界,二十五有。
何谓三界?佛教认为人类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界:
一、欲界,人欲横流之世界。所谓人欲,西哲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根本即二欲,食欲与性色之欲,基于人类生存及繁殖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需要。佛教认为,此二欲也是人生一切苦谛之总根源。
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色界即现象世界。千奇百怪五颜六色,故名色界。相当于黑格尔《逻辑学》中的“存有”世界。
三、无色界,本体、实体之界,相当于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本质”所居之界。
此界无色无形无物。唯以心识可以往入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之界,也称空界。(据《出俱舍论》世间品,三界义。)
人生而入欲界,由欲界而入花花之色界,死而入空界;故谓之三道轮回,三界轮回。
佛学认为,三界又有二十五存有,以及二十八层天。
二十五存有,在佛经中盖有不同说法。
第一系说法,二十五有,计欲界十四有,色界七有,无色界四有:
(一)欲界四有:
1地狱有,2畜生有,3饿鬼有,4 阿修罗有。
地狱至阿修罗乃六趣中之四趣,各一有。此为欲望界四有。
(二)色界十七有:
5弗婆提有,6瞿耶尼有, 7郁单越有,8阎浮提有。
9四天处有, 10三十三天处有,11炎摩天有,12兜率天有,13化乐天有,14他化自在天有,15初禅有,16大梵天有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17二禅有,18三禅有,19 四禅有,20无想有,21净居阿那含有何新:论佛学四谛与康德哲学的三识观,
此为色界十七有。
(三)无色界四有:
22空处有,23识处有,24 不用处有,25非想非非想处有。
第二系说法:
四恶趣(为四),四天下天(并前为八),六欲天(并前为十四),梵天(并前为十五),无想天(并前十六),五净居天(并前十七),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并前合二十一),无色界四天。是名二十五有。(《法门名义集 》唐·李师政 撰)
第三系说法,众生流转轮回之生死世界,分二十五种:即欲界十四有、色界七有、无色界四有。
第一、欲界的十四有是:
1、四恶趣——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2、四大洲所有——南赡部洲(南亚及南太平洋中大洋洲)、东胜神洲(亚洲)、西牛货洲(欧洲)、北俱卢洲[在须弥山的咸水海中(似为北冰洋以及美洲)]
3、六欲天所有——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佛经又言欲望六趣 :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
一地狱趣-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
二饿鬼趣Preta-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
三畜生趣-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
四阿修罗趣Asura-gati,斗争趣(魔鬼趣),常怀嗔心而好战斗,大力神之生所也。
五人趣Manus!ya-gati,人类之地理生所也,分阎浮提(即南赡部洲)等四大州,但四大洲隔离,不得通力者不能到。
六天趣Deva-gati,身有光明,受众生之快乐,名为天趣,或曰天王趣。
[《大乘义章》曰:“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法华经》序品曰:“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涅槃经》:“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第二、色界七有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大梵天、净空天、无想天。
第三、无色界四有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
耐人寻味的是,佛学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重世界,约略相当于康德划分的人类理识三大部,即康德哲学所言的人性三识:
1、感性认识,感知世界;智(知)性认识,智知世界?;理性认识,论知世界。
佛学所言的无色界四有,相当于康德的先验理性,即想入非非,妄想之世界。康德认为,先验理性必然导向空论空想以及悖论。
佛教又认为,三界,分层次共有二十八层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地居天)
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空居天)
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佛家认为,所谓“有”,是指人生现实之生存执情及思念执迷所在。“天”是修行上升的境界。修行目的就是超越三界破二十五有——跳出三界外,不入有无中。
破三界二十五有,须以二十五种三昧正定(禅定)之心。
——破了二十五有的烦恼何新:论佛学四谛与康德哲学的三识观,名为净。
——破了二十五有的业,名为我。
——破了二十五有的报,名为乐。
——无二十五有的生死,名为常。
这常、乐、我、净,就是涅槃四德。
佛说世间法,是无常、苦、无我、不净,这是方便法。佛说出世法,是常、乐、我、净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这是真实法。
世人人人言我,其实所言非真我,所以世人无我。修行方知何谓真我,方找到自我。
无常是众生,常是法身。苦是外道,乐是涅槃。无我是生死,我是如来(真如)。
不净是有为,净是无为。
【附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有关于我的妙言,约略谓:人人自称曰我。但是殊不知,“我”这个词乃是不可思议(也不可定义)的。究竟谁是我?每一个人。我是一个抽象物,所以,人人都是我。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我”,所以此我并非真我。当婴孩能说我,表明他的欲望、自我意识已经得到最初觉醒。】
苦为生老病死二十五有。集为集聚骨肉财货,二十五有苦之因。
道为解脱二十五苦因,实现涅盘的正道,灭为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
集谛,谓积聚二十五有,即苦果之总因,由苦谛入集谛。
灭谛,又名尽谛,灭谓死灭,灭二十五有,寂灭涅盘,消尽三界烦恼,超越生死患苦。
道缔,谓修戒定慧通向涅盘之道。由集谛入道谛,由道谛而达到灭谛。
苦、集二谛为世间生死因果。灭、道二谛为出世因果。以集去苦,以道入灭,而达到涅槃。
《涅盘经》卷十二说:“有漏果者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此四谛唯圣者所知,非世人能知。
《涅盘经》卷十四:“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圣者所证,称四圣谛,或四真谛。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说四谛,是要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盘。专修四谛以求涅盘者,为行菩萨道。
但是《心经》则说:出离四谛仍不够,要超越而彻无苦集灭道,才能达到最终彼岸——波罗蜜多。
佛教哲学深妙无比,深不可测。以上讨论,实为初步,但也多存古今人所未发之义。必多荒谬,谨发表于此,愿求教于海内外高僧大德。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8十五年来周易热第五篇:探究周易占卜术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