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自汉代传入我国,经过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的排拒、吸纳、依附,最终融为一体,并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即使是非佛教徒,佛教思想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他们。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当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组成的一个多元文化结构。儒家注重人伦、道家崇尚自然、佛教提倡出世,它们以多元的角度共同筑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而外来文化的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直以恒久的生命力、活力,植根中国这片沃土,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我们传递它们的佛教思想。 因此,当我们讨论佛家想对我们的影响时,并不仅仅局限于佛教思想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还会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探讨它们对我们生活的一些习惯的影响。 一、佛家的哲学思想 (1)佛家理想人格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神学唯心主义。由此决定,可以说,它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神格”。不过,佛家鼓吹苦海无边、万法皆空也好,宣扬明心净性、涅槃寂静也好,说到底,都是以人为理论思考中心,以治人为目的的。因而,佛家自有其理想人格的追求。 佛家的理论极为繁琐,但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期理想人格是超尘脱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

[1] (2)心如古井 佛教把世界上一切都看作是“空”的,即所谓“万法皆空”。在中国佛教宗派中,仍然如此。 正是由于佛教把世界看成空的、虚假不实的,所以,佛教才能达到并要求别人也达到这种境界:吹到山岳的狂风是静止的,一泻千里的江河是不流的,迅速飘荡的游气是不动的,周旋惊天的日月是不行的。进而,在人生态度上,佛教徒们主张“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泥垣(涅槃)。”[2] (3)随遇而安 宋代著名大慧禅师总结了三条生活经验:第一,“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心中。”即对任何事物都抱旷达、放任、自然的态度,自我排遣心中的郁闷或欢喜。第二,“宿习浓厚,不加排遣。自尔轻微”,即对由本心而生的积习,不用着意改变,而顺应自然,它终会复归于本心的清静淡泊。第三,以清静恬淡的心情,因应外界事物。可见,大慧禅师的生活经验就是要求人们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不去改变现状。[3] (4)与世无争 既然万法皆空,既然要随遇而安,也就必然与世无争。 《涅槃经》说:“须菩提往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 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

”这是以顺应他人,不遣是非,而保持心里清净。[4] 二、佛家教育思想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 (1)扬善惩恶的教育思想 《四十二章经》中佛陀告诉众生,善恶是无性的,做善做恶就在举手之间,并解释有十种是众生可以做的善事,表现在身、语、意方面。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妒忌、不慎患、不愚痴、不恶口、不说三道四、不绮语、不妄言。佛陀认为,,有过错一定要改正,有过若不改,那过是永远存在的;若能改过自新,罪就消失了。若有过错,却不悔改,并且覆讳过失,这时改过之心顿然停止,小过渐成大罪。若能知错改错,并且改过自新,即改恶行善,那罪孽也就自行消失了,以后会得佛果。于是,,佛陀教化人们要止恶从善,有错即改,若遇到那些不怀善意者,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善待他。[5]例如几年前,复旦大学的一位博士生林某某,因为一些小矛盾而投毒致他人死亡,最后法院判处他死罪。但是,有百余名的大学生仍然联名请求宽恕他的死罪,以其他方式来惩处他。我觉得林某某这种恶行,是一种过错。但经佛陀的教化,遇到那些有恶行的人,要用四无量心来善待他,那百余名的大学生正是如此。 善恶是伦理的核心问题,劝善惩恶的教育思想旨在教育人们要存慈心、息恶心、多做好事、禁做坏事、有错必改,,则福报随行,以此来规范个人道德行为、提升道德修养,从而形成道德共识,改良社会风气。

(2)断念去贪的教育思想 佛告诉众生,使人愚蔽的是爱与欲,只有爱和欲才会教人愚痴。爱欲交错,内心己被染浊,故无法见到真如本性。如果自净其心,舍离爱欲,则心自会清明,即可显现清净本性,也就可以见到证果了。佛教育众生,贪求声名的人不仅没有益处,而且有害处。要正观敌色,让正心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心念端正了,恶念也就息灭了。那么,人为什么有忧愁恐惧,就是因为人有爱欲,所以才有忧愁恐惧,若斩断爱欲,也就没有了忧愁恐惧。[6]例如,如今很多子女因为工作忙而无法照顾老人,出现了许多的空巢老人,于是便雇佣了一些保姆来照顾老人。一些保姆尽善尽美,使得老人在逝世后的财产都留给了保姆,没有给自己的儿女。可是那些保姆没有那么多的贪念,转手都把那些遗产都捐献给了福利机构。还有,2012年2月,一对年轻夫妇在百山祖景区捡到一部苹果4s,经一番功夫后,这对夫妇才把手机交还到失主手里,而正当失主要给报酬给这对夫妇时,他们就说回答说,“如果要钱就不还手机你了。”另外,在20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捡到了十多万元佛家思想对人生的意义,经过20年的内心挣扎,终于上交给警察局并交还给失主,最后,他的内心都表示极其的坦然了。 这样的事例,到处都是。

尤其是那个经过20年的内心挣扎,终于把钱交还给失主的: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足以显示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人的忧愁恐惧就是因为人有爱欲,所以才有忧愁恐惧,若斩断爱欲,也就没有了忧愁恐惧。正如20年后他终于把钱归还给失主后的坦然心情。 (3)调节身心的教育思想 佛告诉众生,天地万物是迁变无常的,人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组成,是虚妄不实的。无明是没有体性的,若证得无上正觉,它就会即刻消失。因而不要执着于念、修行和语言上。接着佛教化世人不要执著于虚妄不实的事物,而要把一切妄想执著都放下,亦即破一切众生的执著,若能放下,就能得到真正的自在。 佛教化弟子修证佛法的方法是好好地调身、调心,不要让身心太紧张太懒惰了。犹如琴弦,若太紧,则会断若太松,琴不鸣。只有弦不紧不松,才能奏出琴瑟和谐的乐曲来。 正如当年我们参加高考,老师也是如此劝戒我们,不要过分紧张,但是也不能太懒惰,要时不时地调养身体、排解心理压力。 二、佛家思想影响着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 佛家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有很多,佛经本身就是其中之一。同时,翻译佛经的都是饱读诗书之士,因此佛经既有思想价值,也有文学价值。佛家崇尚非喧闹、雅静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审美情趣,对我们当代人无疑都是极大的。

例如,我们选择住所、别墅、旅游地时,都会很不自觉的选择那些很自然、很宁静的地方,以避免喧闹和聒噪,以求得内心的宁静。[7] 四、佛教思想是当代人们思想的寄托 佛家的一些思想,已经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精神上远离社会的庇护着。例如因果报应论、出世的世界观、对财产的漠视、对名利的回避、对争斗的弱视,都成为了人们回避现实,求的心灵宁静的安慰。[8]我们都并非佛教教徒,可是我们依然会有很多的“求神拜佛”的传统习俗。正如我们家,逢年过节,我们都会杀鸡作为祭品去寺庙那里参拜。特别的是新年的前一天晚上,很多人都会到寺庙等候着,就只为上头炷香,以求得神灵的庇护。今年年初一,我们家的年轻一辈,全都出发到高州冼太庙去参拜。在那里,简直人山人海,尤其是那条算命解签的队伍都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势啊。 而每一次去那里,家人都或多或少的买一些佛教的饰品回去带着。 因为佛家的一些思想和一些作为,一定意义上给了我们很多心理平衡的参照,同时崇拜他们,也给自己的内心求得一些许的安全感。所以,佛教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我们心灵的寄托了。 五、佛家思想对当代人们生态思想的影响 佛教认为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也是息息相关、相斥相成的,不能断然分割而单独存在,这是佛教对生命关怀以及生态思想之根本。

因此,接受佛教思想的人们,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佛家提倡戒杀,佛陀在家、出家各种戒律都以不杀生为根本重戒,极力宣扬慈悲戒杀。放生是戒杀的另一种实践,在一些节假日,人们都会组织放生活动,也有一些去到寺庙去放生。其次,佛家提倡素食。这一点佛家思想对人生的意义,根源于不杀生。对于那些佛教信徒,素食是他们的最爱,而且这一点还有利于养生噢。再次,佛家思想对于人们追求自然的生态环境也有很积极的影响。佛教徒有植树造林、养林护林、栽花种草的优良传统。[9]而当代我们,也喜欢在一些节假日,特别是3月12日的植树节时,组织一起去郊区植树种林。 六、佛家对当代年轻人语言的影响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一尘不染”,佛家把色、香、声、味、触、法叫作“六尘”,如果能在修行时能摈除一切的杂念,佛语就叫“一尘不染”,变为社会语言以后,是非常清洁的意思。像“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些语言,我们这些年轻人一般都会在一些气氛愉快的场合,进行调侃。不止这些,还有“心心相印”、“头头是道”、“想入非非”、“恍然大悟”等这些,来自佛经、佛语和佛教故事,但是都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了。

[10] 总之佛家思想对人生的意义,像佛教这样与中国的思想文化充分融合的宗教,佛家的一些思想已经充分融合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即使当代有许多的无神论者,但是佛教思想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大环境下影响着人们。 参考文献: [1][2][3][4][5][6]李宗桂著《中国文化概论》 [7][8][9]豆丁网 [10]程裕祯著《中国文化概论》

标签: 佛教文化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