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引言:

如今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服饰越来越讲究了。不仅要求衣服要高端大气上档次,还要美观得体。

实际上中国人对服饰的高要求,早在古代社会便已经开始了。中国人对服饰讲究“神形兼备”。所谓的形指的自然是衣服的得体美观,神则指的是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完完全全就是一张白纸。这个时候服饰远远没有达到“形神兼备”的标准。

主要是因为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一定古代水准,各种思潮还没有条件形成派别。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服饰,大体上都遵循着西周初年的那套礼乐制度的标准。对于各个阶级的人,什么时候穿什么样的服饰都有严格的规定。

直到西周灭亡,周王室东迁之后,礼乐制度开始逐渐崩塌。人们日常的穿衣打扮便也不再遵循礼乐制度的那套规范。春秋战国这一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社会上思潮涌动,因此出现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百家争鸣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了思想上的新鲜血液,还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上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对人们服饰观念的影响,最为深远。百家争鸣中兴起的儒家文化以及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影响最为深刻。

因此,想要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服饰观念,便必须从社会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入手,通过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各自对服饰造成的影响,来探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过程。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前文说到,先秦时期的服饰文化,不仅仅指的是人们日常的穿衣打扮,其中还有礼乐制度的各种规范。简单易懂地来说,就是统治阶层希望通过用礼乐制度影响服饰文化来维持尊卑秩序。

然而进入春秋战国之后,由于周王室的衰落,这套礼乐制度自然也不再被人们所遵守。儒家思想正是发源于春秋与战国的交际。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看不惯当时人们对于礼乐制度的破坏。因此便提出了以“礼”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呼吁人们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所以儒家的服饰文化实际上是继承了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对服饰的影响。强调通过服饰对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及尊卑长幼进行区分。

正是因为儒家学说鼓吹以“礼教”为核心,强调长幼尊卑,因此儒家思想很快就受到了统治阶层的青睐。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思想讲究自然自由对吗,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革新,摇身一变成为了统治者手中维护封建统治的利器。

渐渐地儒家文化也朝着强化阶级观念,为统治者粉饰太平的方向发展。所以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服饰大多带有儒家“文质彬彬”的特质。

既然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服饰,被赋予了“文质彬彬”的内涵,那么“形神兼备”的服饰,在外形上又因为儒家文化而多出了什么样的讲究呢?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为了契合儒家文化的精髓,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服饰在样式上下了很大一番功夫。《论语》中记载: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

从这段话中就能看出儒家对于服饰的样式搭配十分讲究。这段话大体上的意思就是孔子认为穿不同颜色的衣服要讲究不同的搭配。

比方说穿羔羊皮的衣服,就尽量要穿黑色的。穿鹿皮做的大衣最好穿白色的。穿狐狸皮做的狐裘最好就穿黄色的。

只有身上穿的衣服的各种色彩搭配均匀了,才会显得美观。从中不难看出,对于衣服该穿什么样的款式颜色,孔子都十分之讲究。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如果你认为儒家对于服饰的要求,仅仅是颜色搭配均衡线的美观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中国古代各派学说中最重视礼的派别。

儒家学说更是将自己那套关于礼仪的学问完全融入到对于服饰的要求之中。

古代男子到达成年的法定年龄之后,按照儒家文化的规定,就要实行冠礼。就是将男子的头发束在一起,以冠进行装饰。

经过冠礼之后,男子就会被认为已经成年了。儒家学派最为注重各种礼节,所以对冠礼也十分重视。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礼记》之中有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道家思想讲究自然自由对吗,.....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从中不难看出儒家对冠礼这一具有成年礼意义仪式的重视程度。因此儒家对冠礼时的服饰要求十分严格。

男子在冠礼的时候,必须穿着特定的服饰进行,并且用于束发所用的冠冕也必须按照儒家礼仪规定进行定制。

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进行冠礼的男子,也必须按照规定穿上材质比较厚的衣服。以此防止发生袒胸露乳这种失礼的现象。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儒家对于服饰的外在要求,似乎有些过于严苛以至于有些不近人情了?既然儒家学派是以传播儒家思想为目的而存在的学派。

自然更应该注重服饰的内涵,为什么却还偏偏对服饰的外在样式有着如此严苛的要求呢?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固然重要,但是光有内涵是不够的,外表也需要得体。这才是儒生该有的形象。因此儒家思想应该有的内涵也被儒家应用于服饰的要求上。

在儒家学派看来,一件符合儒家标准的服饰必须是形神兼备的。不仅样式要出众更要具有儒家文化的内涵,二者缺一不可。光有外表的“花瓶”和徒有内涵都是万万不行的。

儒家学派的服饰观念道家思想讲究自然自由对吗,可谓是十分繁琐。注重外表的同时内在也要兼顾到,那么中国古代其他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流派,他们对于服饰又有着什么样的要求呢?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道家认为服饰越简单越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思想流派除了儒家之外,另一个便是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了。道教在中国的宗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大多数时候,道教都被外来的佛教压制一头。但自从李唐王朝推崇道教之后,道教便逐渐兴盛了起来。

和儒家一样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道家也有着自己对于服饰的一套规范。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所推崇的思想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无为而治”。道家学说讲究万事都顺其自然,不应该通过外力对其施加影响。

因此,道家对于服饰的要求最突出的便是简朴。道家学说对于服饰最反感的就是像儒家一样,要求服饰体现出“文质彬彬”这种气质。道家希望服饰能够越简朴越好。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晋代道学家王弼,曾经在自己对于道家经典《道德经》的注释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对于服饰不应该太过于讲究。

一个人就算穿着再怎么华丽的服饰,没有丰富的内涵,那也是丑陋的。就像一个圣人,虽然身上穿着粗布麻衣,但这也不能掩盖他身上的神圣的光辉。

这表明了和儒家学说相比较,道家文化更讲究穿衣者的品格和道德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而不是很在意衣服的外在样式。

从服饰文化的角度来看,道家更注重人的品德修养,至于穿的衣服用什么面料,是否华贵精美这些都无所谓。只要夏天能够遮蔽自己的身体,冬天防寒保暖就好了。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作为道家学说的第二代传承者,庄子也认为穿衣服不应该太多讲究外在的样式。庄子曾经在自己的著作《庄子》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自在逍遥的追求。所以庄子更多地追求的是一种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在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影响下。道家不仅追求人的内在品格道德修养,还追求随心所欲的自由。

这种追求体现在衣服的样式上,便是极致的简朴和随性。比如说道教教徒的服饰,整件衣服上除了一个道教的标志之外,再没有任何的装饰物。

由此可见,道教和儒家之间对于服饰的要求,实际上呈现了一个两极分化的格局。儒家更注重衣服的形神兼备。

儒家要求服饰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要求服饰在有内涵的同时,在色彩搭配以及样式上都要符合审美标准。道家则反对儒家这种对身外物过分要求的做法。主张衣服在得体的前提下越简单越好。

结语:

道家和儒家对于服饰的要求各有不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两派都对中国古代的服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以至于在我们今天的服饰文化中依然能看到两派思想之间的对立。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不同思想的“百花齐放”才让中国的服饰文化丰富多彩,满足了人们如今的服饰需求。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洞法服科戒文》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