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的飞跃,不仅符合英文的“原点性”

轴心时代”的飞跃,不仅符合英文的“原点性”

有学者曾说过,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都承认曾经有一个辉煌的“轴心时代”。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铁器时代”的飞跃,无论东方西方,就都可以“养”出一大批“吃饱饭找事干”的坐下来深入思考的“闲人”,于是都在异地、于同时,不约而同地共同思考和探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一些人类永恒思考的基本问题,其中当然也包括最基本的“人性”问题。而后来的思想无论如何进化、发达和丰富,总要回到或围绕这些“原点性”问题再探讨、再展开、再深化。

我认为,这个认识发展的规律,其实就是认识发展中的历史唯物论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的体现。所以“轴心时代”叫“转轴时代”,不仅更符合英文的原意道家哲学的人性论,意思也更为确切。

从这个角度,不妨来对基督教的人性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论,作一番简单的比较。

曾有朋友问我:基督教观点认为人是有原罪的,是性恶的,这是摆脱不掉的。所以基督教徒进教堂总是在忏悔,不断地忏悔。他们很难像孟子所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而是不断忏悔诚而又诚,真正能否达到至诚,不是人自己说了算,而是上帝说了算。是吗?

我也一直不解,为什么全世界信仰基督教(含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者,竟达20亿人之多?原因之一,就是其有另一套“人性论”在不断吸引和征服人心。我们不能不正视这种现象。

“原罪观”其实有助于人类对自我本性的全面反思和把握。基督教强调人性既有善,也有恶,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性善是指上帝根据自己的“肖像”造人,因而人本身具有神性本质,有真善美的积极因素;但同时,因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吃禁果犯了罪,导致全体人类的本性中又有罪的一面,人生而有罪,为“原罪”。人不能靠自己的努力赎罪,而达到“人性完美”“成德成圣”,而是通过耶稣基督的牺牲,信仰上帝的信徒得以从原罪中被拯救出来。人只有体察到这种人性“幽暗”的存在(即“原罪”),才可能以一种高度的自省精神来彻底否定自我,从而达到获取真正自由和人性新生的起始。

恩格斯说:基督教把人们在普遍堕落中“罪在自己”这一普遍流行的感觉,明白地表现为每人的罪孽意识。同时,基督教又通过它的“创始人的牺牲”,为大家渴求的摆脱堕落世界,获取内心得救,获取思想安慰道家哲学的人性论,提供了人人易解的形式。(1882年《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

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对世界文明的进程有着多层次、全方位的影响,并且是世界现代化的一个极重要的精神源泉。“基督教拨动的琴弦,必然会在无数人的心胸中唤起共鸣”(恩格斯语)。

那么,人性究竟是善、是恶,究竟有没有“原罪”,人如何才能实现“性善”?围绕这些归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人类永恒思考的基本问题,就产生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和“以神为本”的“神本主义”的两大分野。多少神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观点,乃至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其实大都绕此展开。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认为:(1)人性是内在的、本有的;(2)人性是人所共同的,是有普遍性的,尽管不是本质主义的普遍性;(3)人性是需要存养,可以发展的。有学者认为,孟子所讲的四心、四端,是因为他意识到恻隐、羞恶、恭让、是非或曰仁、义、礼、智四端,是作为人普遍接受的法则,从而人的行为准则要向这个法则看齐,而且这是自在的善,是一种自律不是他律。

一般认为荀子是主张“性恶论”的,但荀子其实同时提出一个概念,叫作“化性起伪”,即更看重他律。他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化”可以理解为改造,“伪”字梁先生作了字义考证,可以理解为通过心去学习思考改变。荀子认为,人具有这种能力。实际上他在认为,后天的作用在人性形成中具有决定性。

如果说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之说,其“伪”非“虚伪”之“伪”,而是“心为”之“为”;基督教的“原罪观”其实同样也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只不过此“伪”非人心之可为和能为,而是人之一切努力皆“虚伪”,只有不断虔诚祈求上帝之“为”才可为。上帝就在心中,“心为”就是“神为”。我认为,“人之为人,以求善至善为人性”去理解,而不是重在去分辨人以“善性”还是“恶性”孰“为真正的性”。孟荀或可由此统合。甚至还可以把王阳明之“致良知”说(他说“此良知二字,实乃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也统合进来了。人性的本质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而是他既可能选择善,也可能选择恶,更重要的是,他能够选择并坚持善,这才是人的独特之处,也就是孔子讲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马克思的话就说得更明白更透彻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问题越比较越复杂,不妨再回到“原点”来看。读《易经》可知,我们中华文化的基因,讲阴爻阳爻而八卦生“轴心时代”的飞跃,不仅符合英文的“原点性”,在天地人合一中阐释人性道家哲学的人性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读《圣经》可知,西方文化的基因,讲上帝造人,亚当、夏娃都是上帝造的,其实也就是阴阳,但阴阳交合而生人是人之原罪,人类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原罪,只能靠上帝拯救。一个从“爻”之变而道法自然,生生不息;一个自“神”而始只能靠神,崇神第一。中西方原创思维从一开始就分途了。一个是人本,一个是神本。

当然,东西方思维的差别除了人本与神本的差别外,还有《易经》中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思维”。东西方思维一开始的区别还在于整体与部分、综合与分析思维方面的差别。季羡林先生讲过,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从“三才合一的整体思维”,展开就是梁涛先生所概括的“仁学三维”:1.立足于己(成己爱人,将仁落实到心,“仁,人心也”,即心言性);2.由己而“向上提”(“以不忍人之心“轴心时代”的飞跃,不仅符合英文的“原点性”,行不忍人之政”);3.由己“向外推”(“克己复礼为仁”)。这一比较,回到“人性论”的原点,回到“轴心时代”或“转轴时代”的讨论,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与西方文化的神本主义,孰优孰劣,高下立见。(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