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绘画中的“云文化”,你了解多少?
宋代绘画中的“云文化”,你了解多少?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代时,已经呈现了“承上启下”的繁荣景象。在各种文化艺术思潮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出现在宋代绘画中的“云文化”更是将当时的审美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今天小编带你们走近宋代生活,看看当时文人墨客对云文化的看法。
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中国古代绘画史将云作为当时的审美标准,经常出现在佛道宗教的教画以及文人墨客的山水画作品中,在后世经常被一些画家所描摹和刻画。
虽然云在佛道教绘画中总是以画面的背景出现,处于隐而不显的从属地位。但宋代云作为视觉符号在绘画中是具有重要的地位的,因此它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因此从云的文化内涵来看,绘画中的云不仅仅是再现自然形态的云,而是包含我国古代文人对宇宙和世界的独特认知方式的“云”。
无论是从万物本源还是生命循环来看,都表明当时的画家把自己的思绪和情感都赋予在“云”的上面。因此云在古代的文人心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也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从云的视觉审美价值来看,云的本身就极具灵动飘逸的美感,而且它占据了画面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可以使得画面能够产生虚实相生以及意境深远的效果。
构图上通过云联系或分割画面,加强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层次。在画面意境上造势构韵并且营造出流动缥缈,生机勃发的气韵,生成诗意盎然的画境。
因而无论是对画面的精神气韵、空间营造、意境烘托等诸多方面,云都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探索与研究价值。
虽然云在我国古代的众多绘画中并非是画面主体而是作为陪衬形象出现,但相对于山石林木和花鸟人物的丰富外形来讲,云亦真亦幻的形象及其技法相对简单。
虽然相对于其他文献资料相对要少,但这并不影响云在绘画史上的独特审美价值和地位。古人也将对云的探索、研究著录成文并散见于各种画论、画谱中。
从宗炳提出“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来看我国文人经常给画作赋予含义,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而“意象”也是载道的主要媒介,因此栽道的方式就算立象,可以得知象在我国美学中的重要性。
“《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并 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言语无法完全表达的感受和思绪,可借助“象”,以此达“意”。这个表达“意”的“象”如何获得,需“观物取象”,即从外在事物 或自然景象中获得,“意”与“象”的联结就此发端。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象最初出现是在在《易传》中。因此可以看出“意象”一词在我国古典美学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此我国美学的发展也围绕着“意象”展开和推进。
而云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独特审美意象,在宋代绘画中被赋予的特殊象征语义,同时又承载着各种“道”的使命。
云在《元气论》中意象的生成,需先了解云与气的关系。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云的释义为“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对气的释义为:“气,云气 也。”同时又进一步阐发“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 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从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云是气,气云本为一体。也为云在古代哲学观中的“元气论”本源概念了奠定了基础。“元气论”是我国古人对生命和自然构成的基本物质观,也是我国古代宇宙创造本地论中的最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
“元气”思想的提出始见于战国哲学著作《鹖冠子》,书中写道“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天者,气之所总出也”。从相关的文献也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元气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至宋代张载发展了元气论思想,使之成为宋代主流哲学理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宋代张澡更是集前代之大成著书《元气论并序》写道:“元气先清,升上为天,元气后浊,降下为地,道之父母,气之根本也。”这些论述都表明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的物质本源是“元气”,万物生于“元气”,统一于“元气”。
可以看出在宋代的“云”被视作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源,被人们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这也为历代画家重视云气在画面中的内涵语气鉴定了哲学的基础。
二、沙上并禽池上暝道家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代山水画家及理 论家郭熙也指出:“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云烟是山水的精华,没有了云烟,山水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可以看出云烟是表现山水精神和生命力最好的图像符号。
从北宋的范宽、郭熙、李唐至南宋的马远、夏圭等宋代诸多山水画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皆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个气化的世界。他们作品中的山水仿佛都笼罩于一片氤氲的鸿蒙之气中,浑融一体,烟云浮动间流淌着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气脉。
“《黄帝内经》所言‘地气上为云,天 气下为雨’,云与雨的循环变化,契乎一气于天地间的上下交流,其形其态乃为一气之聚散分合、往复运动的具体体现。”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元气论哲学影响下的云也是祥瑞的象征。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农耕及采摘和狩猎是主要生存来源,导致当时人们大自然的极度依赖。而云能化雨进而滋养生长万物的自然规律,使原始人类产生了对“云”的崇拜情结。
原始先民通过在祭祀器皿铸造云纹表达对自然神“云”的崇拜,以祈五谷丰登宋代绘画中的“云文化”,你了解多少?,风调雨顺,云成为他们实现理想生活的美好象征。
随着时代发展,云的图腾崇拜因生产力提升不断演变和转化道家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引申、抽象为一种祥瑞寓意和象征,也诞生了与此寓意直接关联的“祥云”纹样、图式。
“政和壬辰上元日之次夕,忽有祥云拂郁低映端门。众皆仰而视之,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仍有二鹤对止于鸱尾之端宋代绘画中的“云文化”,你了解多少?,颇甚闲适,余皆翱翔如应奏节。往来都民无不稽首瞻望,叹异久之,经时不散,迤丽归飞西北隅,散。感兹祥 瑞,故作诗以记其事。”
从相关的文献可以得知宋徽宗在位期间,因为一些天灾人祸的连续发出,他急需一些祥瑞之兆来暗示国家的运势极盛,来达到安抚民心的目的。恰逢北宋政和二年上元节时,在天空上出现了群鹤久旋于宫殿上空的奇景,他便精心赶绘此图并做了文字记录。
早期生产力有限及政治统治需求,人们将生存寄托于神秘超自然世界,致力于神与人之间关系的构建。从以图腾崇拜来解释人自身起源,并通过巫术祭祀手段,祈求丰收,被护佑。
到后期本土道教发展,和佛教引入,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目的,云的图腾崇拜意象也渐渐转向对仙佛志怪宗教世界的象征。不仅宋代,我国历代佛道教题材绘画通常都绘有云雾,云作为相对固定的图像符号出现。
与仙佛志怪主体形象紧密相连并环绕于仙山仙宫,将人类与宗教体系中塑造的形象鲜明区分。构建一个非现实人间的神秘宗教世界,传达一种约定俗成的宗教化象征语义。
三、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隐逸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流行于士人阶层,是一种崇尚自由、独立、理想人格,并以无为之心出世进而超脱世俗束缚为精神追求与归宿的文化思潮。
作为与中国隐逸文化关系密切的云,是中国隐士在诗书画中寄托超然物外、无拘无束、逍遥自在情怀的重要意象。而云的隐逸象征则以道家的无为思想为哲学基础。
在道家看来,由于人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无法和世间万物相协调。
隐逸文化代表士人个体意识觉醒,从上古许由、巢父隐居萁山,伯夷、叔齐“采薇首阳”为发端,历代绵延不绝,至宋集以往隐逸文化之大成,形成继魏晋以后又一高潮。
宋特有人文背景,形成宋士大夫旷达、高蹈的精神特质,而云作为宋人眼中自在超脱、平淡天真意境的图像表达。
一方面成为士人们内在修持和自我参悟的重要精神追溯,另一方面云山雾绕的山林也为士人们打造了一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理想之境。
表明了“云烟山水”对宋士人寄托隐逸情志的重要性。他们更以自觉的审美创造将隐逸精神淋漓表现在书画等艺术载体中,其核心精神为追随自然本性的平淡。因而以归隐为主题的宋画创作亦不在少数,而云则成为他们抒发隐逸性灵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
道释哲学对我国古人的影响是有两个层面的,一个是宗教层面,另一个是心灵层面。这时以道家为主体的哲学思想影响并产生了隐逸文化。当时以佛教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产生的则是禅宗文化,它当时诞生于佛教传入我国后与玄学融合的背景,至宋朝时就已经盛行了。
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 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本源。
......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这不但是盛唐人 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从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禅宗认为缘起即缘灭,要想超脱俗世就要秉持着“空”和“寂”完成将精神从实走向虚无的转变。
云被认为是可以诠释禅宗思想中“空”、“寂”与“无常”语义的自然物,因而成为宋代绘画中表达禅宗意境主要意象之一。宋有“以诗入画”传统, 苏轼提出著名“诗画一律”论,认识到诗、画之间共通的创作规律及审美属性。
宋人选择陶渊明为隐逸文化诗意典范,在禅画艺术中将王维作为文人画之宗,二者皆常以云烟寄托情志。
四、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陈寅恪就明确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 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继往开来的时代,作为中国美术史上转折的关键期,其所形成的美学高峰为后世所公认。
由于宋代画家对云烟在画面中作用的重视,使得云烟的地位比前朝有所上升,而云烟的表现手法也随着发生改变。因此在云的审美表现上,它继承了以往的艺术技法的语言。
在社会结构上宋代推行科举制,采取崇文抑武的政治策略。门阀士族的衰落导致文人士大夫崛起并成为政治主体。哲学思想领域延续唐代的三足鼎立的基础上也更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破除佛道两教的宗教教义,吸收道释思想精粹,并完成儒释道三者的全面融合。形成符合宋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哲学,那就理学思想体系。
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主流哲学的思想确立都对宋代美学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效果,有效并广泛的深入影响。宋代的美学思想体系对云的美学特征更具有时代的特殊性。
宋人理学建立在儒释道三家全面融合的背景下,因此吸收了各家的所长,也是美学内在和深层的支配力量。具体表现在于它在儒学的影响追求“格物致知”的求真,也在道家影响下追求“平淡天真”,更在佛家的影响下,追求“禅机妙悟”的韵外之意。
云的表现技法至宋代呈现出在传承中创新的共性发展规律。它既继承了唐以前 的诸多技法语言装饰性、程式化的特点又因宋代时代发展及美学观念变化而开拓创新向写真、写意性转变,呈现由实到虚、由繁到简的面貌。
意境是画家提炼物象之真,结合自身审美情趣、哲思,通过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形与神、情与理、动与静、虚与实、有与无高度统一与和谐交融后生成的一种审美境界。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意境是中国画艺术价值的核心所在及至高审美准则,更是中国古代画家的审美理想与永恒追求。
结语
宋代画家对云烟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实践,体现了他们为实现审美理想在继承中不盲目跟从而是冷静审视,在应用中大胆开拓的艺术自觉性。
其目的正是为了探寻与内心之境最为融洽,直至能无二表达心灵境界的形式语言。而云作为蕴含中国深厚文化思想的传统意象符号,其在内涵语义及形式语言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因而我们应该不断探讨、发 掘、深化、延续这种文化精神及其内涵,从而结合现代的审美理念,创作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云烟图像。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
《系辞传》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42页
《鹖冠子》宇宙观的哲学解读,2010年04期
《元气论并序》
《林泉高致》,周远斌点校纂注,2010年版,第49页
《论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美学特征》,第2卷第2期
《云纹的语意》,《科教文汇》2007年第5期
《林泉高致》,2010年版
《论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美学特征》,第2卷第2期
《宗白华全集》(第二卷),1994年版,第367页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读书通讯》第62期
随便看看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10法学院党委: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小六壬预测术:中华传统数术文化的瑰宝
- 2024-08-0760 甲子:天干地支的独特文化与计时方法
- 2024-08-05德艺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问询函的详细内容
- 2024-08-0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2024-08-04地方特色小吃:传承地域文化与代表当地人情风俗的美食瑰宝
- 2024-08-04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中国文化的道、礼、和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海派文化新论:梳理海派文化脉络,领略独特内涵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 2024-08-03深入领会红色文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 2024-08-02中华善本再生性保护网络传播活动:古代典籍的珍贵传承与保护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