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希望能帮到你

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我国长期的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希望能帮到你。

一、九九重阳节 遥知儿女登高处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重阳节,热门程度与情人节、圣诞节相比自然相形见绌。虽为“踏秋”,却不如清明般生机盎然,虽为祭祖之日,却多了一份敬老崇孝的敬意。在如今养老问题困难重重,空巢老人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又迎重阳节,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关爱老人,使他们安度晚年。

物质养老不能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首先要做到的是居有定所,然而很多新闻令我们触目惊心:八旬老人居无定所诉告两儿、孤寡老人境况凄凉,他们中有的在深山里苦度着风烛残年、老人被病痛折磨,最后在孤寂中一个个悄然离世……这样的新闻我们只能闻之默然,我们想高呼一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老人俱欢颜!可是我们个人的力量真的太小。那么孤寡老人居无定所是不是真的无法解决?当然不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养老院大都空置。在中国养老院不被“欢迎”有很多原因。比如中国传统养老观念是养儿防老,儿女如果让自己父母住养老院会被说三道四;又比如养老院费用高使得很多家庭无法支付。这样的原因都可以理解,改变这样的现状也非一朝一夕。思想观念问题要积极引导,讲明老人晚年生活与“面子”孰轻孰重;费用问题政府也需加大力度,对于有困难家庭要实行政府养老。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老人辛苦一辈子后乐享天伦。

精神养老更重要。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是大部分家庭却不能好好珍惜这个“宝”。“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仅是一种强制周易专家网,更是对关爱老人精神生活的呼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远离家乡的外地工作,为了生计而劳累奔波,与家里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多出现了地方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曾经一个令人心酸的计算题引起了很多人反思:假如你老家在外地,一年中只有春节回家看看。能回家7天,除去应酬 、聚会、吃饭 、睡觉等,真正能陪父母的时间恐怕每天只有3小时,一个星期只有21个小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这里设想爸妈都能活到85岁。假定你的父母现在55岁,那现在他们活在世上只剩下30年,乘上这21个小时,你能在他们身边的时间只有630小时,也就是26天,还不到一个月。这样的数据真是让人哽咽,想到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长大的父母我们陪伴他的时日竟然是这么短暂,想起家中父母为了不耽误我们工作不忍心督促我们回家真是不禁泪流满面。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重阳节的写照,如今的老人却只能低吟,遥知儿女登高处。有一个公益广告:一位老奶奶准备了一大桌子的饭菜,可是儿女又纷纷打电话说因工作原因来不了。记得老人说了一句:“忙、忙,忙点好啊。”但又有谁知道,这句话后面正真蕴含的意义其实是“多希望你们能多陪陪我”。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呼吁关爱老人,几个文字显得苍白无力,需要更多的行动来填充。就像回到小时候,我们照顾父母像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

二、中秋节由来和起源

根据我国的历法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希望能帮到你,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由此可见,作为岁时节令,中秋节形成较晚,但玩月活动却由来已久。东晋时,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传至今影响最广的赏月佳话,以至演化为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乐以欢度的中秋佳节。牛渚(今采石矶),汉时即属丹阳郡秣陵(今南京)。《续汉书·郡国志》说,秣陵县“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节日文化,东晋于南京(当时叫建业)建都,镇守牛渚的谢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听到有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当时谢尚身为镇西,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由于对才能的尊重,他们之间打破了身份地位的壁障。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谢尚玩月闻袁宏咏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趋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唐朝大诗人李白游抵金陵闻知此事,即赋诗曰:“昔闻牛渚咏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孙楚酒楼“玩月达曙”。唐欧阳詹作《玩月诗序》也说:“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游月宫,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玩月佳话。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成为千古名句。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三、七月半是什么时候

车行徐徐柳树旁,路有旋风绕池塘;

此日万鬼开颜笑,家家户户上坟忙。

不错,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叫“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等,是中国传统中与清明节一样重要的上坟扫墓节日。“旋风”:神话传说死去的人变鬼后,只有化作旋风才能出来活动。

“盂兰盆节”一词,来自佛经中的目莲救母故事,是梵文的译音,原意为“救倒悬”,也就是解救在地狱里受苦的鬼魂。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节日文化,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年年七月十五,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中元节供盂兰的习俗便广为流传。

中元节,“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也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

中元的民俗活动,围绕著祭祖、祭野鬼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希望能帮到你,有城隍出巡祭厉(横死鬼魂),道观和佛寺举办普度法会节日文化,超度亡灵,民间则多上新坟。随著华人来到东南亚等地区,也将中元节的风俗带到那些地方。马来西亚槟城的中元活动具有很广的群众基础,远近闻名。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过节如过关,鬼节要过鬼门关。先饮一杯忘忧水,世间烦恼全忘掉。再喝一碗迷魂汤,所有郁闷都泡汤。再赶一趟城隍庙,欢欢喜喜领红包。鬼节快乐!

思念的滋味,寄情于山水,伫立了真情,沉淀了欣慰,快乐的颜色,永远追随;美好的心愿,凝聚成星辉,闪动着记忆,辉映了陶醉,祝福的日子,时刻点缀。祝中元节快乐甜美!

看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