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存在不少误读,而恢复孔孟老庄的“本来面目”
【编者按】近几年,“国学热”在各地兴起,一时之间,孔孟老庄再度“活跃”于各大讲座、培训班。与此同时,一些鱼龙混杂、似是而非的观点也在社会上传播。在台湾大学哲学系傅佩荣教授看来,今天对于儒家、道家哲学存在不少误读,而恢复孔孟老庄的“本来面目”,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等于打通了“任督二脉”。以下是傅佩荣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晚年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愿意用一生的成就跟财富换取跟苏格拉底共处一个下午。中国有哪位企业家愿意用一生的财富和成就换取和孔子待一个下午呢?我想,不要说说出来,恐怕连想都没想过。德国哲学家雅士培的《四大圣哲》,里面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个人——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才20几岁,有点吃惊:佛陀、耶稣都是千千万万人朝圣的。而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哲学家,哲学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苏格拉底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哲学”一词最早在古希腊出现,原意是“爱好智慧”。要说清楚什么是哲学,先要从文化是什么开始说起。
【文化里面最重要的不是器物、制度,而是理念】
“文化”两个字是中国人最喜欢讲的,一聊起来就是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但到底什么是文化,我想很多人未必清楚。
文化首先异于自然。比如说你在海边散步,捡到了贝壳,你说这个海真好,长贝壳,别人觉得很正常。如果你捡到的是手表,你说这个海真好,长手表,这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海边有手表,肯定是有人来过了。文化的文是什么意思?在古代,两条直线交错就是文。你到一个森林,也许这片森林已有几千甚至几万年的历史,但是绝对不会有两棵树因为时间久了就变成一张桌子,这是不可能的。只有人来了后才会有这样的交错,也只有人类才会把树木变成桌子,因此没有人类就没有文化。文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传统。一群人在一起一段时间,自然会留下这个群体的印记,很多时候就会形成传统。此外,文化是人创造的,人有生老病死,所以文化也有兴盛衰亡。对于今天来说,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文化如何兴盛老庄道家哲学与孔孟儒家思想的异同,又如何衰亡。
2010年5月16日,老子铜像在洛阳落成。
文化的内涵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器物、制度和理念,三者缺一不可,否则谈不上文化的繁荣。第一个层次是器物,文化的繁荣首先要有物质基础的支持,包括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等。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是指从风俗习惯到法律、政治制度的各种规范。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要有法律和社会规范,否则社会就无法维持运作。但是是否拥有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就谈得上社会健康、文化繁荣呢?未必。比如在丹麦,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但是丹麦的自杀率非常高。为什么呢?因为缺乏第三个层次——理念。在一些人看来,人生不过5个字“重复而乏味”,于是不想活就自杀了。所以文化里面最重要的不是器物,不是制度,而是理念。理念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和哲学,它的核心就是哲学。哲学是用纯粹的概念来阐释世界,不受任何具体的时空条件,或者受与具体文化相关的素材所影响,因此,哲学是最纯粹的表示。
人活在世界上常常会问,活着有什么意义,这就是哲学的问题。什么是意义?“意义”就是理解的可能性。说一句话有没有意义,要看别人能不能理解,不能理解,这句话就没有意义。同样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中,意义是不一样的。一个朋友失业了,你问他你好吗,是问找到工作没有;一个朋友生病了,你问他你好吗,是问病好了没有;而有的时候问你好吗,说这话的人心里可能是希望你不好。因此,如何准确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人类,我们需要哲学的指引。
古希腊有个研究自然的哲学家名叫泰利斯,他曾经预测过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食。我们今天常常说仰望星空,这是泰利斯常做的事,因为他经常抬着头观察天象。有一天他走着走着,摔进了水井。跟在后面的女仆看到这种情形,笑他说:“你连地上都没搞清楚,还看什么天上呢!”苏格拉底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他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他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所谓的“朋友”(),在希腊文中代表了他所愿意接近的对象,苏格拉底把接近的对象转向居民或老百姓,就表示他开始注意到人生哲学。
【儒家的出现就是为了对付“价值上的虚无主义”】
接下来,我想说一说哲学的理念是什么。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个是澄清概念,念哲学系第一课老师就教我们要澄清概念,每个词、每个字,教授都会问你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人间所有的烦恼一半以上来自于我们用的词和我们理解的有落差。两个人吵架,最后冷静下来往往发现,你讲的不是这个意思,我讲的不是那个意思。把哲学学好之后,很少会跟人吵架。先坐下来说清楚,最后发现道不同不相为谋,再见!孔子和老子的道是不是一样呢?只看字面,会觉得这两个人不一样,实际上研究之后就发现,没有什么不一样,重点在于各自后面的发展有不同的趋势。
第二个是设定判准。当你说这叫做善、美、真,标准何在,谁定的?为什么这么定?哲学很多时候就是在研究这个标准问题。
最难的是第三个,即建构系统。凡是大哲学家,都有个“2+1”系统,“2”是人类和自然界,“1”是非人类也非自然界。为什么需要“1”呢?自然界和人类有一个特色,不断变化,最后会消失,凡有开始之物,最后一定会消失,这时候你要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何在,就需要“2+1”的“1”才可以回答。所有的哲学都是这个结构。
在这里,我举一下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例子。我们读到笛卡尔的时候,就像常年在海上航海的人突然发现陆地一样。因为从笛卡尔开始,真理开始用理性思考了。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通常有两种误解,一种认为是因果关系,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别人没有思考就不存在吗?第二个则解读为,我思考了很久,最后发现我存在了。其实,这两个都是误解。笛卡尔所说的“故”不是我们了解的因此,在这里是一个直接的作用,是一个意识的直接肯定,应该说我思等于我在。他没有推论,也没有因果。再往下一步说,就是“我等于思”,即我就是我的思想。我思故我在,光靠这句话笛卡尔不足以成为大哲学家。他之所以能成为大哲学家,是因为讲了另外一句话:我在故上帝在。所以说,如果没有“2+1”的“1”,就不能解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人有自己的哲学,但是为什么中国人对于哲学一直觉得很陌生?原因就在于很多人知其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为什么会出现儒家、道家?在我看来,主要跟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是一个乱世,乱世有一个特色——价值上的虚无主义,你根本不知道谁好谁坏。春秋末期就是这个情况,善恶不分,一般人活着没有理由做好事,整个世界很容易瓦解。是谁发现这个问题的呢?孔子。孔子的思想从哪里入手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活在世界上只有一件事,就是对自己负责,过好这一生。
为了让社会行善避恶,中西方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社会规范、信仰宗教、诉诸良知。”社会规范是你必须遵守的,但很多人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就会逃避规范的约束。信仰宗教,但是世上有各种宗教信仰,这些宗教信仰又都不一样,西方历史上一半以上的战争都与宗教有关。如果前两者都无法奏效,那么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诉诸良知。儒家整个的思想就是真诚两个字,良知是普遍的,一个人真诚的时候,良知是可以有自我要求的。比如,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受伤,不真诚的人会想:我要上班,我要上学,而且到处都会有人受伤,所以我管不了。那么,什么叫真诚呢?有人受伤了,你就会想,他也是别人的兄弟姐妹,我的兄弟姐妹受伤了我会不关心吗?我的孩子受伤我会不关心吗?所以,在我看来,儒家的思想就是真诚。从以前被动遵守规范,到主动遵守规范,儒家的出现就是为了对付价值上出现的虚无主义。让所有人都开始真诚老庄道家哲学与孔孟儒家思想的异同,由内而发,这个世界就走向有序了。
【人性本善?孔孟真实的理念应该是人性向善】
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向海内外发布孔子标准像。
关于儒家,今人也有不少误读。
人性本善曾经被认为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基石,因而被列为《三字经》之首。但无论是孔子和孟子本人都没有说过人性本善,其实那是朱熹说的。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他说一个人一生都必须小心这三件事情。孟子也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很悠哉而没有受到教育就离禽兽不远了。可见无论是孔子和孟子,都对人性里面恶的一面是有所注意的,因而不可能说人性本善。其实孔孟真实的理念应该是人性向善,即向往、并往善的方向努力。
那么什么是善呢?儒家所谓的善,是“我与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西方哲学曾经一度把个体抬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个性膨胀的结果就是自我和他人巨大的矛盾冲突,因而才有“他人即地狱”的感慨。相反,儒家哲学非常强调自我和他人之间的互动,这就是双方的适当关系。适当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有好心做好事,而是根据自己的智慧去判断。譬如有朋友向你借枪,承诺后发现朋友有抑郁症,从履行诺言的角度来说,必须要借枪,但是从理性判断的角度来说,肯定不能出借。因此理性把握在建立双方适当关系的角度上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儒家之后,我们能够更好地跟别人相处。儒家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下朝回家,得知家里马厩失火,他就问了一句:有人受伤吗?那个时代,奴仆的命是不值钱的,马却很贵重,是重要的财产,但孔子问:有人受伤吗?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都是人。
其二是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是说,学习并经常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如果他真这么说,那他就缺乏同理心了。老实讲,复习是枯燥而痛苦的事,怎么可能快乐?孔子说的“时”在我理解看来并不是“时常”的意思,《论语》里有11个“时”。“学而时习之”的“时”有“适当的时候”的意思。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学了之后,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是一件快乐的事。学有所用,怀才遇时,是一件快乐的事。其实孔子很好意的,你学的任何东西在适当的时候实践,不是也很高兴吗?所以朱熹是挡在我们和孔孟之间的“障碍”。
有人曾经问过我一个重要的问题:儒家快乐吗?我们都知道西方哲学重视个性,但不知道我们儒家也是讲个性的,哪有天天讲道德不讲个性的呢?你只会听话,那不叫道德,那仅仅叫听话而已。儒家也强调一个人是一个主体,不能替代。学了儒家之后,你会发现儒家的快乐是来自真诚、内在的坦荡,外在的一切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儒家的快乐在于把握了人生的尊严,人生会面临不同选择,在一刹那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那一刻就是永恒。
【道家哲学是消极避世吗?】
再来看道家。道家讲“道法自然”,是叫我们去亲近大自然吗?不是。《老子》里“自然”出现过5次,没有一次是指“大自然”。他用“自然”这两个字是最原始的组合,“自”就是“自己”,“然”就是“样子”,“自然”就是自己的样子。万物保持自己的样子,里面就有道;道无处不在,万物可多可少,可有可无,道不受影响。学习道家之后对生老病死各种变幻无常一点不用担心,道是不变的。道像大海一样,海面波涛汹涌、变化万千,海则是不变的。
儒家讲的是人的世界,仍有人的压力,而道家的眼界更加宽广,它看的是整体,它主张不要把人看得太重要了。故老子有三点主张:第一是“慈”老庄道家哲学与孔孟儒家思想的异同,万物有生命,对万物都要慈悲;第二是“水”,“上善若水”,以柔弱胜刚强;第三是“安”,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都要安心接受,因为知道无论如何它都会发生。
在道家看来,以道观之,物无贵贱。道是什么?道就是万物变化万端之后,仍然存在的东西。道在哪里?庄子说:在蚂蚁里,在杂草中,在瓦片中,在厕所里。蚂蚁是动物,杂草是植物,瓦片是矿物,厕所是废物,可见道是无所不在的,可见道家的眼界之宽,已经超越了人的世界。当你理解了道,你就不再担心、烦恼于世事变迁,因为知道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人的生命就像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里才不会干涸。
也许有人会问,道家哲学是消极避世吗?我的回答是:不是,道家的“虚”不是空空的意思,而是单纯的意思。单纯就是一次只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使得我的生命可以集中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你同时有很多东西需要实现,那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到最后一片茫然。
道家还有一个重要理念是“外化而内不化”。什么意思呢?我举一个例子。竹林七贤里的刘伶在家里一丝不挂,他说天地是他的家,房子是他的内裤,是别人钻进了他的内裤,怎么还反怪他没穿衣服呢?这当然不是庄子的思想。庄子认为你活在社会上,你就要和社会同化,它怎么变,你就怎么变,你与别人不同,还说别人不对,那是错误的。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有内无外”。同时它又主张要和别人同化,“外化而内不化”,就是外表可以随别人变化,但内心不受任何干扰。一个人只要内心不受干扰,那么别人觉得很苦,他也并不觉得,他觉得很自在。所以,最重要的是内心不受干扰,而不是外表的放浪形骸。外化而内不化,外表和别人同化,内心不动如山,这才是道家啊。真正的道家以老子来说,就是外面披着粗布衣,怀里揣着美玉,不让你发现的。
万物来自于道,道就无所不在了,如果道无所不在,人生何处不逍遥呢?很多人去国外旅游一定要到网上晒一晒,希望大家多点几个赞。其实,那是别人的意见。换句话说,如果你一定要到哪里才觉得美的话,代表你这个人很可怜。我学了道家之后,从来不旅游,我把我所有的力气都用来上课。上完课我就不想做任何事,尤其是不想旅游,学了道家之后还能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吗?道无所不在,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美的话儒家、哲学存在不少误读,而恢复孔孟老庄的“本来面目”,到处都美,所有的万物无一不美,并不是说一定要我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人才眼前一亮。如果有风景真美这4个字的概念,就代表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美。
中国的儒家、道家哲学很伟大,他们对人生的各种建议值得大家参考,我在多个场合都说过,现在中国人如果学会儒家道家儒家、哲学存在不少误读,而恢复孔孟老庄的“本来面目”,等于打通任督二脉了。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实际上,儒家有两套,孔孟是一套,董仲舒之后是一套。从董仲舒之后,儒家是被利用的,变成了吃人的礼教,真正的儒家是绝对没有“大义灭亲”这样的话的。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恢复原始的孔孟。
总结一下,人生如果没有哲学,就是盲目的,可能过一辈子都没有想清楚人为什么要活着,但是如果哲学脱离人生就是空洞的,光是辩论、讨论,没有和人结合也不行。归纳起来,哲学对人生的三点好处,第一点是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智慧,智慧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完整性,一个是根本性。第二,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真理,发现真相。第三点是要让我们去体验价值。所以哲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重要的是通过哲学的途径,我们要体验我们的生命,体验我们的价值,过好我们的人生。(文字整理:王珍)
【思想者小传】
照片由作者助理提供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大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著作有《儒家哲学新论》、《儒道天论发微》、《哲学与人生》、《国学与人生》、《心灵的旅程》、《国学的天空》、《四大圣哲》等上百部著作,并重新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他通过展现温故而知新的哲学智慧,对于经典的当代诠释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随便看看
- 2024-08-11紫微斗数忌出解析:影响命运的关键因素及应对策略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