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翔另眼看美洲(二十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勇翔另眼看美洲(二十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经》

“多言数穷”有三种意思:

一是“我不说了,无论我怎么说,都说不清,不如守中吧”;

二是“不要说太多话,说得太多也没有意义,不如守中吧”;

三是“不要有太多政策性的干预,还是让老百姓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吧。”

(勇翔另眼看美洲(二十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有史以来,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不提倡说太多的话。为什么?按老子的说法,就是说得越多,政策变化越大时,人们就越是不知所措了。所以,你不如守住中道吧。

过去有八大苦行的说法,其中之一是禁语。

莲花生大师的佛母益西措嘉就守过八大苦行中的禁语戒,那时,她几年都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因为你一旦明白真心,就不能说话,要默默地安住在真心状态中,慢慢让那种状态稳定下来。一开始可能很难受和易居周易,一天,两天,慢慢就会习惯,几个月,一年,不知不觉几年就过去了。这样,就能安住真心。

多说话不好

一是容易得病,要是你不懂说话的方法,多说话会伤气;

二是容易伤心,一伤心气脉就不通;

三是容易发怒,说着说着就有可能发怒、动气,于是火烧功德林,好不容易修出一点东西,一下就没了;

四是容易过于高兴、过于欢喜,容易失态。要是大笑的话,有可能引起心脏骤停或是窒息,从古希腊时代到现代,一直都有这样的事情。过度的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忧愁,都对人有害。

所以,多说话没啥好处。

在圣人眼中,多说话是病,释迦牟尼也不提倡多说话,他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当然,这句话说的是:“智慧本体是超越语言的”,但它恰好也说出了语言的无用性。老子还说“大辩若讷”,意思是,最会辩论的人很少说话,他就像患了口吃一样,一说话就结结巴巴的。还有 “一默如雷”“沉默是金”等词,都是在表述沉默的价值。

那么,守中呢?

“守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不仅仅道教,儒家也强调“中”,中庸之道。佛教也提倡“中”,中道。你也许看过一个关于释迦牟尼的电影。最早的时候,释迦牟尼是修苦行的,饿得前胸贴后背。后来,他看到尼连河上漂来一个竹排,竹排上坐了个琴师,琴师正在教调弟子,说的正是中道的问题。琴师说,琴弦调得太紧容易断,太松则弹不出音,他提醒弟子要松紧适度。释迦牟尼一下就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原来修行不能走极端,应该守住中道。佛家有部经典叫《中论》。

儒释道三家都提倡中道,这一点非常有意思。

那么,中是什么?

中就是心,守中就是守住自己的心。密乘也讲究守心。密乘认为,最重要的地方是心轮,因为人的不坏明点就在心轮。香巴噶举也提倡守中,观修时,会在心轮观一朵莲花,莲花上观一个月亮,月亮上观一个太阳;莲花代表清净心,月亮代表慈悲(勇翔另眼看美洲(二十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太阳代表智慧;然后在上面再观出一个种子字,代表他的上师和本尊。观这个图像的过程中,气就会摄入中脉。当然,具体的方法有很多。儒家也重视守心,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在守心,是让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心。

除了心(勇翔另眼看美洲(二十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还有一种解释是合二为一,两者糅合到一起。比如智慧和慈悲合一为中,也就是智悲双运;止观双运、乐空双运、福慧双修都为中。

第三种解释是七情不发谓之中儒家智慧是什么,也就是不让喜怒哀乐等情感发作。真正的智者总是七情不发,安住真心的。这有点像佛家所说的真心,但佛家的真心中还有智慧。佛道两家虽然有些表述很相似,但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本质还是不一样,因为目的地不一样,目的地的不同儒家智慧是什么,决定了两者的高下。

那么,七情如果发出来了呢?

发出来也不要紧,喜怒哀乐等情感可以发作一下,但要恰到好处、有节制、不过分、非常得体,让人觉得很舒服,一点不会破坏和谐。要能做到这一点,也很好,但它不叫“中”,叫“和”。发而有节,谓之“和”。“和气”就是这个意思;“和平”也是这个意思;“和蔼”“和睦”都是这个意思。“中”跟“和”放在一起,就是平衡和谐。大道是一定要平衡和谐的。

所以,“守中”就是在寂静中感受世界,感受整个世界的同时,还要保持心中寂静、中和。

这是道家的修炼,儒家也有身心修炼之法。儒释道三家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性。有机会我可以专门讲一讲儒家如何修身。

王阳明就专门讲过“七情不发”的那个“中”,但他不叫“中”,叫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心的本来状态、本来面目。他的表述有点像我们所说的真心,但区别仍然很大。因为我们的目的地不一样:佛家追求出世、解脱,儒家追求入世、当官、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这就像一个走北京,一个走上海,最后不可能走到一起去。但王阳明确实从禅宗里得到了很多滋养。

中庸之道也是这个东西。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让大家都能接受。“庸”就是“平常”的意思,不过分,有节制,就是中庸。有点我们所说的“平常心是道”的味道

儒释道三家的训练,都看重守“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是“三才”,其中以人为主,重人事,知天命,以人道为中;在自己、家庭、社会中,以家庭为中;在过去、当下、将来中,以当下为中。

如果从管理公司、治理国家的角度讲,中就是本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少发表言论儒家智慧是什么,少谈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少谈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少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好好守住社会的和谐、中道,不要偏激。

总之,中有很多种解释,守中也有很多种解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但在个体修行中,就是要求不要走极端,尽量少说话,默默地守住道心。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