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对民间语言所做的另一种研究

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对民间语言所做的另一种研究

从语言形式的角度看民间语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对民间语言所做的另一种研究,导致强调民间语言作为载体的一面。说民语是“民俗载体”,就是要着重描述其语音形式和文字构成,还要简要注释其民俗语义。这些成果都是非常有用的民俗资料,但从民俗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民间语言的民俗内涵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另一种从民俗载体视角研究民俗语言的方法是关注民俗的起源,解释民俗中反映的民俗生活类型。此时,语言形式只是研究的起点、基础或线索。

从民间语言是民间文化的载体这一概念出发进行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脱离情境、脱离主体的民间现象研究。一般来说,语言民俗的语言形式,即词部分,就是民俗学者通常所说的民俗事件。例如,如果不考虑“分手前妻,毁幼苗,后悔到老”这句谚语的地域、背景、传承、生活功能等因素,那么由这些组成的句子10个字就是这种语言和民俗的现象。 如果研究这句谚语的民俗现象,就是分析句子的形式结构和思想内容。显然,这样的研究很难进行。其原因在于作为单一民俗的文字形式太短,结构太简单,内容太单薄,难以讨论,传播难查。这是语言民俗和其他民俗的一种重要形式。区别。在民俗学者关注事件研究的同时,其他民间文化,如也是口头民俗的民间文学,由于事件本身结构的丰富性民俗事象,很容易开展对事件的研究。事实上,过去的大多数研究都是这样做的。的。然而,对语言和民俗的研究却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研究语言和民俗现象的难度有关。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这种研究未能把握民俗作为一种民俗现象的本质民俗事象,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完善的语言民俗研究。健全的语言民俗研究应在明确民俗载体要素的基础上,着眼于民俗作为一种民俗现象的属性和内涵。因此,对民俗语言的理解仅限于语言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把“家坐坐”看成是一种语言和民俗,那么光说这四个音节显然不能表达它的民间语义和生活功能。

二、如何理解民间语言是一种民间现象

把民间语言看作一种民间现象,需要用一般民间文化的基本特征来衡量民间语言。概括地说,我认为把民间语言作为一种民间现象来对待和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民间传说的背景下考察民间语言。

自然状态下的民间语言发生在特定的民间语境中。只是该语言的用户习惯了它而没有意识到它。当这些在活土中自然生长的语言花被收集起来时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对民间语言所做的另一种研究,它们以干燥标本般的单词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研究者不是直接体验生活中的这种语言活动,而是沉思这些已经失去原有色彩的文字和片段,无论他如何仔细排列和分析这些视觉符号,都很难获得完整的民间传说。研究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直接观察田野中语言的发生和变化。如果不能亲自深入田野去观察具体的物体,也应该广泛搜索相关的田野资料,尽量用民间语言还原生活的本色。无论如何,民间语言都应该放在特定的民间语境中。

民间语境是民间语言的语境,是指在连续的历史传统和特定时空干扰的规定下的社会环境和活动场景。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个定义包含两个要素:一方面,历时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同步的环境条件。历时的“连续性”使民俗事件具有传统特征,共时性的“干扰”使民俗事件发生适应和变异。这两个因素被投射和汇聚成文化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土壤和条件。因此,民俗情境是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的交汇点。

历史传统存储在特定社区的人们的集体意识和记忆中。它促进、限制和规范民俗事件的主要表象,而现实因素调整和修正历史传统,使民俗事件出现。变化、相遇和交融两方面是影响实际民俗活动的主要情境因素。从空间上看,民俗可以分为场景场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两部分。

现场场景是指表演民间事件过程中的现场条件,如演员、演员之间的关系、行为的动机、行为的时间、行为的场合等。 、现场开展的相关活动、观众的反应、行为的效果。场景场景是导致民俗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决定了民俗事件的形式和表现效果。社会文化背景是指场馆之外的各种因素,包括地域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相关历史传统、经济状况、国家权力以及异质文化的影响等。它们虽然不直接在场,但对现场活动有着重要的规定和影响,是一种隐性的在场。

从这个角度审视民间语言有助于我们将语言与人们的活动和人们的精神联系起来。在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背景的交汇处,我们可以通过活生生的民俗活动来实现语言和民俗的现象。全面深入了解。对语言民俗的研究不考虑其语境和它赖以生存的人们的生活土壤,很容易导致对语言现象的单薄和片面解释。将民间语言置于民间传说背景中的最有效方法是观察和研究社区内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一致性的语言现象。这样一来,研究人员通常面临的碎片化、孤立的语言片段就具有了社区语境民俗事象,它与社区中的人和生活息息相关,进而与影响这个社区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标签: 民俗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