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是探讨人活着是否有价值,有何价值的哲学
人生哲学是探讨人活着是否有价值,有何价值的哲学
人生哲学是探讨人活着是否有价值,有何价值的哲学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但人生哲学并不将所有的重点都落在生的维度,它更重视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讨死亡比生存更有价值,毕竟生的价值要依靠死亡来凸显。因此,如何让短暂的人生富有意义,让死亡更有价值,是中国人生哲学上的头等大事。
对于死亡,中国人非常清楚,这是必将到来的仪式,是人生的终点。无论富贵逼人权势熏天的王侯将相,还是贫贱如蚁的贩夫走卒,没有人能躲得过死亡。死亡乃是对不平等的人生的一种补偿——毕竟死亡是终极的平等。
面对死亡,诗僧王梵志写道: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宋朝诗人范成大则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代表了我们对死亡的认识——人终究是要死的。而《杨朱》的“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则更将死亡赋予了虚无主义的色彩。纵然生前有荣华富贵,死后枯骨一堆,纵然生前受万人景仰,死后也是枯骨一堆,因此人活着就要把握当下,正如魏晋名士张季鹰所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生死对人来说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中国哲学史上的各家门派,都对生死有深刻的思索。比较各哲学学派生死观的不同,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儒家的生死观表现为道德理想主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对死亡的思考是理想主义集体主义,认为活着就要为社会家国做贡献,而死要死得其所。因此,在死亡终将到来之际为,正义献出生命是儒家君子的道德理想,这来自于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求仁”,来自于孟子的“舍生取义”。
儒家认为人生必死但道德之光将永存。因此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之说。崇高的道德理想主义弥漫心中人生哲学是探讨人活着是否有价值,有何价值的哲学,儒家君子可以宁静地面对死亡,这正是王阳明的临终遗言“我心光明,夫复何言”的境界。
儒家将死亡看得崇高且充满仪式感,但秉持自然无为的道家哲学,对死亡却并不重视。因为道家的核心理念是“自然”与“无为”,人生是自然的产物,死亡也是回归自然的过程,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生死观。
老子对死亡的思考不多,而庄子则认真地思考过死亡的问题。庄子认为,从齐物的理论上来看,生与死相同,因此贪生怕死或者是为名为利而死毫无意义。庄子还认为,人生本来如牢笼如倒悬,死亡犹如甩掉身上的“附赘悬疣”一样,是一种解脱。因此,面对死亡的大智慧应该是“死生,命也”,而道家对待命运的态度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让一切随风。
因此,庄子的老婆去世他并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庄子不是无情郎,因为他已经洞彻了人生与死亡的真相。
道家对生死看淡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但来源于道家的道教却渴望人生不老——毕竟人有不死的欲望,而满足人类不能实现的欲望,这是宗教的本质特征。道家把追求人生不老叫做“长生久视”之道。无论是外丹还是内丹,都为了长生不老。内丹主要是以气功修炼为主,按照天地间阴阳消长来修炼精气,道教认为这样可养性修命长生不老。道教徒们后来又嫌内丹修炼时间太长效果不彰,就想出借用外药之功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甚至是坐地飞升长生不老的法子。长生不老没有见到,但死于服药暴毙于炼丹炉前的人,却大有人在。
中国佛教反对儒家道家和道教的理论。他们认为“灵魂不灭”。佛教对生命的价值持否定态度,认为人生皆苦,因此生命并不可贵;而“灵魂不灭”的思想,又让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不过是在不同的肉体之间空间之内转换与轮回而已。今生之苦是你前世没有做好事的业报;而今生作恶又将为你来世受苦种下种子。
因此,人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无意义,人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无所谓,反正人的灵魂不死,死亡于人而言,不过是换一个生存环境而已。
还有一个惊世骇俗的哲学学派,就是杨朱和《列子》一书中的享乐主义生死观。与儒道墨法等主张寡欲的人生观不同,《列子》与杨朱倡导赤裸裸放纵欲望的享乐主义价值观。
这来源于他们对死亡的认识。杨朱认为人生必死,人生贵贱殊途但同为枯骨,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平等;人生短暂,可以享乐的时间实在不多。尧舜禹苦了一辈子死去,夏桀商纣快乐半生死去。既然死去万事皆空,相较之下,还是夏桀商纣获得了快乐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显然是赚到了。
所以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人生哲学是探讨人活着是否有价值,有何价值的哲学,杨朱与列子提倡尽情享乐:“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尽情放纵欲望,迎接终将到来的死亡。
随便看看
- 2024-08-11紫微斗数忌出解析:影响命运的关键因素及应对策略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