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佛学研究网赵朴初居士:赵朴老
2017年6月7日佛学研究网赵朴初居士:赵朴老
2017年6月7日佛教研究网
而“人间佛教”的内涵和理解一直影响着大陆佛教的发展,这涉及到大陆佛教如何处理中国佛教传统与当代佛教的关系、如何理解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如何用“人间佛教”来指导大陆佛教的发展。赵普老《人间佛教》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发展,对于理解1980年后大陆佛教的重建具有非凡的意义,对探讨大陆佛教的未来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比如大陆佛教如何处理中国佛教传统与当代佛教的关系,如何理解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如何用“人间佛教”来指导大陆佛教的发展。赵普老《人间佛教》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发展,对于理解1980年后大陆佛教的重建具有非凡的意义,对探讨大陆佛教的未来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比如大陆佛教如何处理中国佛教传统与当代佛教的关系,如何理解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如何用“人间佛教”来指导大陆佛教的发展。赵普老《人间佛教》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发展,对于理解1980年后大陆佛教的重建具有非凡的意义,对探讨大陆佛教的未来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赵普老“人间佛教”思想的内涵与意义
从佛教思想的历史脉络来看,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相比,有两大创新:一是禅宗,二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虽然也继承和包含了印度佛教思想,但主要是中国佛教思想;虽然它也继承和包含了中国古代传统佛教思想,但它主要是中国近现代佛教思想,有别于古代传统佛教。相对于禅宗的形成,中国佛教的第二大创新(注1)。因此,“人间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当代形式。“佛教”正面临着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
赵普老对“人间佛教”的思考,不仅有亲近元婴法师、重视中国传统佛教的背景,也有亲近太虚法师传承“人间佛教”的缘由,也是中国佛教协会的负责人。领导意识,最后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现代中国的“根机”和语境。因此,要了解和讨论赵普老的“人间佛教”思想和实践,就要注意这四个因素。
赵普老对“人间佛教”内涵的理解,正是他对抗战后民国佛教和大陆佛教沧桑的反思,以及亲近的特殊命运。太虚大师。从近现代佛教史来看,赵普老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令人瞩目的佛教复兴。第一次从太平天国起义后开始,一直持续到1940年代末;另一段时间开始于1980年代,当时经历逆境的中国大陆佛教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后佛教复兴的新纪元。时代。(注2)这两次佛教复兴的背景是大劫后的复兴和崛起,与传统的“法劫”相比,两次大灾变的时间之长、涉及的范围之广、破坏的规模之大,可谓史无前例。其次,两者都具有独特的现代性全球化特征。最后,两者都有传统佛教的重生和转变。然而,这两次复兴的不同和独特的特点需要好好研究。与传统的“法劫”相比,两次大灾变的时间之长、涉及的范围之广、破坏的规模之大,可谓史无前例。其次,两者都具有独特的现代性全球化特征。最后,两者都有传统佛教的重生和转变。然而2017年6月7日佛学研究网赵朴初居士:赵朴老,这两次复兴的不同和独特的特点需要好好研究。
改革开放后大陆佛教的复兴,真正是从“零”开始的。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规定:“征收农村的祠堂、庙宇、寺院、学校、团体和其他公地。” (注3)土改运动后,寺庙寺院日产量一落千丈,佛教界必须适应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土改”改变了中国佛教的经济基础依靠了近2000年,土地流失不仅是佛教界生存的问题,也是修行方式的转变;十年“文革”给中国大陆佛教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人才缺口,佛教信仰的社会基础已经消失。因此,1980年代的佛教复兴,虽然成就和影响显着,但其基础乃至发展指标不如第一次大复兴,也意味着其潜力远未发挥。同时,民国佛教的反思智慧和实践经验,是本次佛教复兴和发展的最佳参考框架。尽管其成就和影响力可观,但其基础乃至发展指标不如首届A复兴,也意味着其潜力远未发挥。同时,民国佛教的反思智慧和实践经验佛家思想核心是什么,是本次佛教复兴和发展的最佳参考框架。尽管其成就和影响力可观,但其基础乃至发展指标不如首届A复兴,也意味着其潜力远未发挥。同时,民国佛教的反思智慧和实践经验,是本次佛教复兴和发展的最佳参考框架。
从两次佛教复兴的比较和借鉴意义来看,太虚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对大陆佛教的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示范作用。因此,赵普老在复兴初期明确提倡“人间佛教”。是历史经验的自然选择和智慧选择。1983年《法印》第三期发表赵普劳《佛教常识问答》最后一节《弘扬人间佛教优越性》,首次提出坚持人间佛教“为净化世界,建设人间净土”,拉开了新时代人间佛教弘扬与倡导的序幕。1983年12月,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他指出:
对于信奉的佛教来说,应该提倡一种思想,弘扬三种传统。中国佛教有着近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当今时代,中国佛教将走向何方?中国佛教有哪些优良传统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佛教的人间思想应该在我们所信奉的教义中得到弘扬。其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德、四戒、六度利他。《曾乙阿寒经》云:“诸佛世尊,皆出人间。” 这揭示了佛陀强调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它不会为了启蒙而离开这个世界。出世求菩提,如求兔角。”解释了佛教与世间的关系。(评论4)
因此,要正确理解赵普老《人间佛教》的内涵和意义,有必要综合解读《佛教常识问答》和《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两篇文献。 ”。
“人间佛教”的本质是菩萨行,而不是人天相乘
《佛教常识问答》也是以五乘佛法为基础,与大虚法师如出一辙。书上说:
问:什么是五乘法?什么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答:人乘、天乘、声乘、缘觉乘、菩萨乘,称为五乘。其中,后三者称为超凡法门,其教法深奥难学;前两种是世间的方法。世间法易学易学,世人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前人称之为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德。(评论 5)
后人对赵普老的《人间佛教》最误解的地方,即“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德”这句话断章取义。人日乘法。
从赵普老“人间佛教”的思想脉络来看,其本质仍然是菩萨行,因为他明确提到:“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人生观的具体实践,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 (注6)“它的基本内容(人间佛教)包括五戒、十德、四戒、六度等自利利他的誓言。”(注7)
靠六波罗蜜菩萨之舟,脱离这无尽苦海。” (注8)无常观的世界观,就是认清世间的实相,即证悟诸法的真谛,即“自利”;而菩萨行,则是证悟世间的实相。超越生命的意义,实现世间的“共同救赎”,是“利他”;唯有真正的利他,才能达到终极的利己,即利己利他,堪称“菩萨之心”。救度众生自救辩证目的”(注9). 证悟诸法的真谛,即“自利”;而菩萨行是达到人生意义的超越,实现世间的“普救”,是“利他”;只有真正的利他,才能达到终极的利己,即利己利他,称为“菩萨救众生自救辩证目的”(注9). 证悟诸法的真谛,即“自利”;而菩萨行是达到人生意义的超越,实现世间的“普救”,是“利他”;只有真正的利他,才能达到终极的利己,即利己利他,称为“菩萨救众生自救辩证目的”(注9).
那么,如何处理菩萨行与人天繁衍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已在《佛教常识问答》中得到解答:
弟子:听说大乘佛教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种人间佛教和成佛有什么关系?
答:大乘佛教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但要成佛,首先要做好人,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只有在做好人的基础上,才能学成佛。释迦牟尼佛说:“不作恶,行善,自净心,这都是佛法。” 学佛是什么意思?学佛就是学菩萨道。过去诸佛皆修菩萨道成佛。现在想学菩萨道。(注 10)
按照赵普老的解释,“任天成”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天真正直的人。菩萨行是人天相乘的目标。只有善良的人才能修行和学习菩萨行。这就是解释学佛的思想脉络。是真实的现实”(注11)。同时,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中说:“当我们提倡佛教为人间的思想时,我们必须遵行五戒十善,自净身。广修四戒六度,利益众生。”(注12)总之,修行五戒十善。人天车是“
从菩萨修行的目标来看,依然是“成佛”。《佛教常识问答》说:
菩萨以这六波罗蜜为舟,在无常变化的生死海中救人。功德圆满,能到达涅槃彼岸,名曰成佛。菩萨成佛,大解脱,大自在,永远快乐清净。这是大乘菩萨行的最终结果。菩萨成佛前,学佛救度众生,以救度众生为佛门修行的中心课题。成佛后,他仍会永远救度一切众生。这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注 13)
佛生人间,法生人间。佛法源于人间,目的是利益人间。学佛从“做一个好人”开始,最后要向世间佛学“成佛”,这是一个以智慧、慈悲、勤奋为主要特征的完美人格典范。观点和启示。人性潜能的完美开发和实现,这就是“人成佛”的思想诠释。
“人间佛教”的目标是建立“人间净土”
“做善人”,即人成佛之道,是个体主体的宗教修行,从全社会、全人类的角度,建设理想社会,实现清净人间大地是“人间佛教”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 “佛于人间”思潮的出现,即以救国救世的热情,以佛法改善社会,对促进人心的安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人类幸福,世界和平,其最终目的和意义是实现和建立“人间净土”。因此,赵普老先生强调:弘扬“人间佛教”的目的是解决“人间佛教”的问题。但这还没有到达“人间净土”。《佛教常识问答》说:
菩萨行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真人若能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不说日后成佛,就是使人有意识地树立高尚的道德行为,积极主动地修行。建设帮助他人的精神文明,对国家和社会也是有益的,更何况它净化了世界,建设了人间净土!
菩萨所做的就是使人成佛,即出世之道。它的目标是成佛,它的修行是建设“人间净土”的过程,它可以激励人们不断进步,培育出一大批雄心勃勃的高尚社会。精英、国家栋梁、人民楷模。所以,建设“人间净土”是菩萨行的过程,持五戒十德的人,才是正道。但是,如果认为赵普老强调修行五戒十善就是证悟“人间净土”,那就大错特错了。
总而言之,赵普老继承了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以《阿寒经》、《六祖坛经》、《普贤行元品》等大乘思想为基础,取了五乘佛法。作为意识形态框架。,以成佛、救度众生、建立人间净土为终极目标;强调“人间佛教”是菩萨行,而不是人天之道,五戒十德是“自利”的前提和基础,是菩萨行,是行天行。菩萨是“利他”,是人天车的归宿与目标;建设“人间净土” 是菩萨行的修行,寓意着通过修行五戒十善而获得的和平、快乐、高度灵性和文明的社会。因此,就“人间佛教”的内涵和意义而言,就“人间佛教”的超越性、实用性、人性而言,赵普老与太虚是高度一致的;在阐释方法上佛家思想核心是什么,两者都重视因势利导,而赵普老则较为温和,虽然不提倡佛法改革,但还是有其意义的。从赵普老对“人间佛教”的论述来看,确实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大陆佛教刚刚从灰烬中苏醒,却依然面临着社会对宗教的批判。视佛教等于迷信的压力,但同时也有大量的废物等待复兴,迫切需要各宗门共同努力。认为大陆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缺乏深刻内涵和创造性见解,意味着他们不了解大陆的现实,无法理解倡导者的困难。(注16)同时,赵普老作为中国佛教界与政界关系密切的领袖,是居士和社会活动家,其思想绝对没有像太虚法师;在没有论据的情况下,逻辑上仍有一些未解之意,需要后人完善和解释。但同时也有大量的废物等待复兴,迫切需要各宗门共同努力。认为大陆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缺乏深刻内涵和创造性见解佛家思想核心是什么,意味着他们不了解大陆的现实,无法理解倡导者的困难。(注16)同时,赵普老作为中国佛教界与政界关系密切的领袖,是居士和社会活动家,其思想绝对没有像太虚法师;在没有论据的情况下,逻辑上仍有一些未解之意,需要后人完善和解释。但同时也有大量的废物等待复兴,迫切需要各宗门共同努力。认为大陆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缺乏深刻内涵和创造性见解,意味着他们不了解大陆的现实,无法理解倡导者的困难。(注16)同时,赵普老作为中国佛教界与政界关系密切的领袖,是居士和社会活动家,其思想绝对没有像太虚法师;在没有论据的情况下,逻辑上仍有一些未解之意,需要后人完善和解释。认为大陆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缺乏深刻内涵和创造性见解,意味着他们不了解大陆的现实,无法理解倡导者的困难。(注16)同时,赵普老作为中国佛教界与政界关系密切的领袖,是居士和社会活动家,其思想绝对没有像太虚法师;在没有论据的情况下,逻辑上仍有一些未解之意,需要后人完善和解释。认为大陆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缺乏深刻内涵和创造性见解,意味着他们不了解大陆的现实,无法理解倡导者的困难。(注16)同时,赵普老作为中国佛教界与政界关系密切的领袖,是居士和社会活动家,其思想绝对没有像太虚法师;在没有论据的情况下,逻辑上仍有一些未解之意,需要后人完善和解释。@6)同时,赵普老作为中国佛教界与政界关系密切的领袖,是居士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思想绝对没有太虚法师那么大和丰富; 在没有论证的情况下,逻辑上仍有一些未解之意,需要后人加以完善和解释。@6)同时,赵普老作为中国佛教界与政界关系密切的领袖,是居士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思想绝对没有太虚法师那么大和丰富; 在没有论证的情况下,逻辑上仍有一些未解之意,需要后人加以完善和解释。
结语:赵普老的“人间佛教”是“未竟之志”和“未竟事业”
花还开着,水还在流。面对赵普老这样的百年老者,称赞他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优秀的爱国宗教领袖、志同道合的中国共产党密友、中国爱国者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弘扬民主一、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大师、友好交流的使者、中国慈善事业的开拓者等(注17)名不虚传。然而,从佛教思想和实践来看,赵普老应该是“人间佛教使者”,是大陆“人间佛教”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赵普老石结缘太虚大师,临终受太虚大师托付。他一生实践和丰富了“人间佛教”的思想。讨论和了解赵普老“人间佛教”的思想背景,还要考虑到他与元婴法师亲近,对中国佛教传统的高度重视,以及他作为中华领袖的领导意识。佛教协会,最后,改革开放带来了现代中国的“根机”和语境。
赵普老的“人间佛教”思想,是从对佛法无常、无我、缘起智慧的深刻领悟而发展起来的。与太虚法师一脉相承,晚年注重殷顺思想,论证了“人间佛教”的“神圣性(超越性)、人性、历史性、四大特性”。他强调“人间佛教”的内涵是菩萨的行为,通过五戒十德体现了“人间佛教”的神圣性。佛教的自我建设,确保人间佛教在人间的神圣性,佛教教育是人间佛教的神圣运动;深刻揭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适应是“人间佛教”时代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看赵普老“人间佛教”思想和修行的意义,要从20世纪两次举世瞩目的汉传佛教复兴,或“重建汉传佛教”中理解他的贡献。大陆佛教复兴与重建的艰巨任务,远非太虚法师当年所能比拟。中国大陆一些重要佛教寺院的修复和开放,是赵朴先生亲自与有关部门多次协商,向中央和重要省市领导不断反映。凭借其政治影响力、社会公信力和文化亲和力,他为佛教赢得了政治支持、社会认可和文化共鸣。同时,他也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他最大的贡献是把倡导“人间佛教”置于整个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强调“人间佛教”的普世意义。这是太虚当年无法做到的事情,从而进一步触及了太虚想要解决但未能解决的人间佛教与中国化佛教各教派的关系。(注18)当然要深刻总结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反思和批判中国佛教的不足,理清“人间佛教”与“宗门佛教”的关系,即真正改善和建设“
赵普老对“人间佛教”的反思,是他晚年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关注点。所以,我理解他在1994年以后很少提及“人间佛教”,不是无视“人间佛教”,而是强调加强佛教本身的建设,其实就是要加强“人间佛教”的神圣性,重视文明价值。佛教信仰,提倡“五方五佛”的信仰模式。因此,不能从文字上理解他的“人间佛教”思想,而要从思想脉络、历史阶段来理解他的思想一致性。 ,和时代的需要。“它是文化”、“中国佛教三传”、“ 都是“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实践。这样,他就不会把他的“人间佛教”误解为人与天的相乘,或者说他忽略了人间佛教神圣性的另一个方面,比如超越世俗、从生死中解脱的理想。他对“人间佛教”神圣性的论证,是一位宗教领袖从佛教制度和佛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讨论的,而不是出家人对出家人的个人教育。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重要。. 都是“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实践。这样,他就不会把他的“人间佛教”误解为人与天的相乘,或者说他忽略了人间佛教神圣性的另一个方面,比如超越世俗、从生死中解脱的理想。他对“人间佛教”神圣性的论证,是一位宗教领袖从佛教制度和佛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讨论的,而不是出家人对出家人的个人教育。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重要。. 或者说他忽略了人间佛教神圣性的另一个方面,比如超越世俗、从生死中解脱的理想。他对“人间佛教”神圣性的论证,是一位宗教领袖从佛教制度和佛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讨论的,而不是出家人对出家人的个人教育。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重要。. 或者说他忽略了人间佛教神圣性的另一个方面,比如超越世俗、从生死中解脱的理想。他对“人间佛教”神圣性的论证,是一位宗教领袖从佛教制度和佛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讨论的,而不是出家人对出家人的个人教育。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重要。. 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重要。. 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重要。.
赵普老从“人间佛教”的思想脉络出发,解决了当代中国佛教弘扬发展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中国大陆佛教的恢复和建设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实干家,他将人间佛教置于中国大陆佛教的指导地位2017年6月7日佛学研究网赵朴初居士:赵朴老,并积极修行和弘扬,使中国大陆的佛教事业迅速恢复并稳步发展。当然,中国佛教的重建,是太虚法师和赵普老的“未竟之志”和“未竟之业”。他们理论的不足,实践经验的缺陷,是后人努力的方向。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佛教如何既能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在现有的政治、社会、市场之外形成具有应用价值和说服力的价值观;在“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脉络和“佛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参与到这一历史任务中来,实现复兴中国佛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如何加强佛教与西方文明特别是佛教与科学、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对话;当然,如何用赵普老的历史智慧来解决“商业化”
活得快乐,死去无憾。花还开着,水还在流。我在哪里,谁和安息。明月清风,无难寻。完成“人间佛教”对生死的托付,承担在盛衰中重建中国佛教的重任,将此身心奉献于虚无中的尘埃寺,寻求慈悲与智慧佛与祖师,在明月清风中兑现誓言。一个“人间佛使”——赵朴初!
作者注:
1、方力天:人间佛教的文化反思,方力天、雪玉主编:佛教传统与当代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6,3-5页。
2、季喆、田晶晶、王启元主编:20世纪中国佛教的两次复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页。
3、香港佛教协会:中国大陆佛教资料汇编(1949-1967),香港:友邦出版公司,1968,p. 92.
4、赵朴初:赵朴初文集(第一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p. 562.
5、赵朴初:赵朴初文集(第一卷),p. 673.
6、同上,p. 675。
7、同上,p. 562.
8、同上,p. 674.
9、同上,p. 675。
10、赵朴初:赵朴初文集(第一卷),p. 674.
11、太虚法师全书,第32卷,台北:善导寺流通处,1980年,页。258.
12、赵朴初:赵朴初文集(第一卷),p. 562.
13、同上,p. 675。
14、赵朴初:赵朴初文集(第一卷),p. 672.
15、同上,p. 674.
16、陈兵、邓紫梅:《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p. 214.
17、刘延东:“在“赵朴初学术思想座谈会”上的讲话,法印,2005年第6期,第6-8页。
18、陈兵、邓紫梅:20世纪中国佛教,p. 215.(资料来源:凤凰佛教)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