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知识体系
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知识体系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知识体系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 百家争鸣一 课标要求课标内容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要求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说 明 本课的主题是“百家争鸣”,学习时应结合以往所学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和阶段特征,理解这一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及其意义。 “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重 点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难 点 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二 知识体系线索课题 百家争鸣背景 流派 基本特点 时间 代表人 著作 主要思想 评价 百家争鸣影响孔子和早期儒学 1封建经济产生发展,奴隶制经济瓦解崩溃2地主阶级产生和力量壮大,奴隶主阶级衰落3奴隶制没落,封建制出现4许多思想家从不同阶级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见解5诸侯割据争霸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 儒家 以“仁”为核心,提倡“德治”、“仁政” 春秋鲁 孔丘 《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1政治思想:A提出“仁” “礼”学说,建立礼乐文明社会 B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2教育: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文化:编写六经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圣人”。2“仁”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3维护周“礼”,是政治思想中保守部分。
4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 1形成百家争鸣局面2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促进了当时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3为后世各种思想文化发展提供渊源 战国鲁 孟轲 《孟子》 1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2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尊称为“孟子”,被尊为“亚圣 战国赵 荀况 《荀子》 1“天行有常”自然有自己规律 2“制天命而用之”,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3学习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儒家重要代表,尊称为“荀子”,其思想具有唯物性。
老庄之学 道家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 春秋楚 李耳 《道德经》 1哲学:A用“道”说明宇宙万物起源和演变2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规律 3政治:A建立“小国寡民”社会B“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道家创始人,尊称为“老子”。其学说深奥,有朴素辨证思想,对后代政治思想影响很大。
战国宋 庄周 《庄子》 1哲学:A“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B通过齐物我等达到天地万物为一2政治: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社会现象 道家重要代表,尊称为“庄子” 法家思想 法家 政治实践中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流派,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强调变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实行严刑酷法 战国魏 李悝 《法经》 1经济;A“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B创“平粜法”C推行按军功授田宅制2政治;A严刑酷法B确立集权统治 法家重要人物,《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法典 战国秦 商鞅 《商君书》 1政治:A废世卿世禄制,行军功爵制B编户制2经济:A废进田制,承认土地私有B禁父子兄弟同家共财C重农抑商3文化:A燔诗书,明法令B学习法令,以吏为师 秦国强大起来,为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战国韩 韩非子 《韩非子》 1政治:A加强君主集权B奖励耕战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进行政治改革 2哲学:A遵循客观规律行事B用“参验”方法检验言行与知识真伪 法家集大成者,尊称为“韩非子”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影响深远 墨家的主张 墨家 提倡刻苦俭朴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战国鲁 墨翟 《墨经》 1政治:A“兼相爱,交相利” B“非攻” C尚贤D“尚同”E非乐F非命G节用2逻辑学与认识论:A提出“三表法”B提出“类”、“故”逻辑学术语C建立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墨家创始人,尊称为“墨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 儒学的兴起一 课标要求课标内容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说 明 要准确理解本课中“兴起”之内涵,将本课的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中加以考察,把握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及导致这些变化的社会根源。
“‘焚书坑儒’批判”、“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为课外阅读内容。重 点 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 点 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二 知识体系线索课题 背景 过程 评价“焚书坑儒”批判 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2文化成为政治权力附庸3儒生批评时政4李斯批评儒生要求实。
2.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概述其历史地位及演变过程列举对其发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2 地位: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 演变过程:
(1)春秋晚期,应运而生(孔子创立)。
(2)战国后期,经孟子荀子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朝统一,倍受打击(焚书坑儒)。
(4)汉朝初期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
(5)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
(6)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4贡献: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3.简述我国主流思想形成演变历程,并分析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识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与佛教、道教的渗透与融合,宋明时期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并得到发展;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传统文化思想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永恒的生命力;20世纪初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猛烈抨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千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儒家思想的创始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发展.孔子对“礼”的解释是“克己复礼”,这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2、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战国时期的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荀子杂取百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而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天人感应”,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来灾异来谴责和威慑,所以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宋明理学汉代儒学虽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使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在与佛教、道教的相互辩驳中相互渗透.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知识体系,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理学.两宋之际,二程和朱熹逐渐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天与人以“理”为原则,“天理”的核心是“仁”.明朝中期,王阳明在南宋陆九渊的基础上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其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封建等级制度制造理论根据,因此成为官方哲学.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5、儒学思想在批判与继承中重焕生机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明清之际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一批思想家强烈反对程朱理学和孔孟之道的“教条主义”、反对专制主义,倡导“经世致用”,重视手工业、商业,主张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明末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圣人”,否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否定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反对理学家的虚伪.明末清初的一批思想家,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面对社会现实,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起来,强调“经世致用”,同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自由,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这些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6、儒家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丧失主流地位自鸦片战争以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主要哲学思想,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击下,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主流.这一主流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将这思想主流发展到高潮.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创.二、总结升华: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
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我就列一下提纲,很明确的
先秦时期是百家齐放,也是三教九流形成时期
后来确立秦朝的法治,即韩非的法家学说
西汉初期因为连年征战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采用黄老的无为而治,因此也就出现文景之治,为后来的汉武兴盛打下了基础
到汉武帝时,取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开始真正兴盛
然后东汉时期佛教也开始流行,不过当时佛教还不占主流。魏晋时期则以玄学为主,主要是当时三国后西晋统一,但政治不稳定,比如八王之乱等,因此这个时期世人大多都选择逃避,所以当时盛行道学,《道德经》《庄子》《周易》被称为“三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就有劝人不要避世的思想)
南北朝时期是佛学的大兴,既有达摩来华,一苇渡江,少室山面壁坐禅而后留下易筋经与洗髓经
接下来的隋唐时期是儒释道三足鼎立,儒家有三省六部制及科举,道家有陇中世家支持,佛教有后来的武则天支持。当时士大夫盛行儒治世,道治心,佛治身。
五代十国基本差不多
宋朝理学开始兴盛,即改变了的儒学,然后明朝八股制度,理学一直控制到近代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上自汉武后一直以来都是儒法兼用,儒治表,法治内。
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是什么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孔子的 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 政治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孔子 孔子的教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育思想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1、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知识体系,君为轻”的主张 孟子思想 2、主张人性本善。
孟子 的内容 3、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影响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自然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荀子主 伦理观:人性本恶 荀子 要思想 政治上:礼法并施 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1、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 独尊地位 2、董仲舒的思想 “大一统”的理论,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的确立 “三纲五常”学说,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 3、“独尊儒术”的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②确立儒学在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③儒学独尊局面形成,禁锢人们思想,扼杀创造力 (三)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融合儒道佛) 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佛道兴起及儒学面临危机 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程朱理学 ③ 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事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明 两大流派 陆王心学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心即理也” ②“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评价: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1.出现的背景 ①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③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 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 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 ③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④主张男女平等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1、主要观点: (1)政治: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思想:继承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① 强调治乱标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② 提倡“法治”:“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③ 改革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君民共治天下,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2、评价: (1)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黄守羲的思想震动当时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 (3)“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有时代特征; ★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 1、主要观点: (1)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①《日知录》说:亡国——改朝换代,亡天下——整个民族的沦亡。
②“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③“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学术思想: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① 主张走出家门,在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
2、基本评价: (1)以崇实致用的学风,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2)经世致用思想为近代新思潮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 王夫之:唯物思想 1、主要观点: (1)唯物论:认为“天下惟器”。 ① 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 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认识论:客观对象引起主观认识,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认识的。
(3)辩证法: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 (4)发展观: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闪烁着革新的思想光芒。
2、基本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评价: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2)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2地位: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3演变过程:(1)春秋晚期,应运而生(孔子创立)。
(2)战国后期,经孟子荀子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秦朝统一,倍受打击(焚书坑儒)。
(4)汉朝初期恢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主要哲学思想,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5)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
(6)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7.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历史课06月10日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2)政治基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经济基础: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4)阶级基础:士阶级崛起和受重用(5)文化基础: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 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 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主要哲学思想,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 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1)老子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 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庄子 哲学思想——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②、“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法家:韩非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 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评 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②、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5、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 天人感应;② 君权神授;③ 三纲五常;④ 大一统。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6、理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1)兴起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7、概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宋明理学家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1)、主要内容:程朱理学: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①、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及特质研究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