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道家的文化思想
全文共3110字,图片10张,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文章首发今日头条,欢迎大家分享及转发。
前言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常常陷入忙碌和焦虑之中,追逐着物质的财富和社会的认可。然而,在这些喧嚣与纷扰之外,一个千年流传的智慧悄然等待着我们的发现──那就是道家的文化思想。
自春秋战国时期《道德经》的出现,再到东汉末年道教的创立,历经千年流传的道家文化思想,以其超越性和博大精深的智慧,成为中国古代最为深奥和神秘的哲学体系之一。
道可道,非常道。这源于对"道"的本质和意义的探索,是整个道家文化和思想的核心,于世间万物、于普罗大众而言,这个"道"既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是人类内在自然状态的追求。
回归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道家所倡导的文化和思想,哪怕是在这个以物质发展和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资料图片
道家思想
(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奠基和发展阶段
道家思想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糅合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传统信仰和文化的思想。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在老子编撰的《道德经》中,他强调的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为而治、非对抗性的生活以及通过内省观察了解内心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由此奠定了道家的思想基础。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庄子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阐述,他通过幽默、寓言和讽刺手法,以生动的方式来传达他对自然、人性和道的理解。与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所不同的是,庄子强调宇宙万物的变化和流动性,主张个体应放弃权力之争,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在平静,他认为,通过放下欲望、顺应自然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人才可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在这期间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道家的文化思想,庄子将道的核心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丰富化,为后来的道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资料图片
2.危机阶段
战国末年,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时任秦国丞相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遭受灭亡危机。
资料图片
3.成型阶段
汉朝建立后,由于前期战乱的破坏,汉朝学者在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阚泽记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
虽在汉武帝执政后,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道家思想的发展遭受遏制,但由于汉武帝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却间接的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
资料图片
4.兴起阶段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采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的措施,汉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
而在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里,由于政权更换快速,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加上外族入侵,造成生灵涂炭,人民生活艰苦,普通百姓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宗教。
再加上佛教东传,更是刺激了道教的发展,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等一系列道家文化经书问世,一度成为成为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
资料图片
5.繁荣阶段
唐朝时期,是我国道家思想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但在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博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儒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
直到唐朝末年吕洞宾,钟离权亦是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
资料图片
到了宋朝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道家的文化思想,三教合一已成为当时时代宗教发展的总趋势,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吕洞宾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来,渴望修炼成仙庄子思想和道家思想,并建立起他们与内丹派的祖师爷吕洞宾的师承关系。
也正是这种以修道成仙为根本目的的思想演变,建立起了道教丛林,使道家思想开始有了统一教团组织和明确的传法世系,元代以后道家思想基本被划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从此也就结束了前代道家思想传播散乱芜杂的方式。
资料图片
明朝时期,亦是我国道家思想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此间的发展以永乐年间的道士张三丰为重要代表,一度成为吕洞宾之后的最富盛名的“活神仙”,也促使道家思想开始探索宇宙生成和生命起源。而渗入民间的道教观念和儒佛通俗说教通融在一起表现于出现了大量的俗文学作品,如著名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但由于清朝时期复杂的社会原因以及道教教团的腐坏衰退,种种民间宗教兴起,并在下层社会流传,这些教派脱离了道教的管理范畴,却将道家思想更深入的传入到民间小巷,形成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
资料图片
6.衰落和恢复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道教发展每况愈下,宫观、道士数量急剧减少,道家思想也逐渐衰落,而且由于统治者对道教重视程度的降低,迫使道教向民间发展,且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家文化亦是受到很大的冲击,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恢复过来。
(二)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1.无为而治
无为并不意味着对社会不加关注或袖手旁观,而是指在治理时不过度干涉,不强行行动。当我们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去面对挑战时,我们将无需施加过度的控制或强制手段来迫使事物发展。相反地,我们放下个人私欲和功利心态,以柔性和灵活的方式不断调适、引导事态和社会的发展。
无为而治意味着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我们以平和的心态观察事物的变化,察觉到外在因果的规律,将其作为指导原则而非强制标准。就像大自然中万物自有其生长和运转的规律,我们选择以包容和协作的方式来引导社会进程,让社会在自然的韵律中获得平衡与和谐。
无为而治也需要我们培养智慧和洞察力。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修行和修身来提升自己的悟性,以洞悉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微妙变化。通过深刻的思考和细致的观察庄子思想和道家思想,我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平衡,从而以更加智慧的方式引导社会的发展,使其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资料图片
2.致虚极庄子思想和道家思想,守静笃
“虚”在道家思想中指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状态。致虚极即是追求超越人我之限、超越物质欲望的虚空境界。当个体意识中没有太多自我执着和贪欲时,他们能够沉淀心灵,超越个人欲望和烦恼。这种无欲无求的“虚”的状态可以让人更加释放,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静”则指的是宁静、安详,守静笃即是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这要求个体能够在喧嚣纷扰的世界中静心思考,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受外界浮躁和心理的干扰。守静笃的修行也包括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践行道家的理念,追求内心的深度和平稳。
当我们追求虚空和守静时,我们也要学会放眼大处,视若小者。这意味着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能超越功利与利益,如同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人间纷扰。无论是得失荣辱,或是环境他人的变化,我们都能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
资料图片
3.非对抗性的思维
非对抗性的思维不寻求对立和争斗,而是以合作和理解为基础。它激励我们摒弃敌对心态,以善意和宽容的态度去面对他人和问题。与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攻击与竞争相比,非对抗性的思维让我们能够超越对立,探求更加创造性和和谐的解决方案。
非对抗性的思维鼓励人们学会倾听和理解。它提醒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受。通过倾听并真诚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动机,我们可以建立起互信和合作的基础,找到双赢的解决途径。
非对抗性的思维也强调平等和协商。它培养我们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视角和价值,无论他们的地位或背景如何。在解决问题时,非对抗性的思维鼓励我们将决策权和责任分配给各方,让所有参与者能够平等地发表意见、贡献建议,并通过协商和妥协达成共识。
非对抗性的思维也关注长远发展和可持续性。它提醒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是采取行动以满足长期目标和整体利益。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影响,非对抗性的思维帮助我们制定长远规划和策略,确保我们的决策不仅符合当前需求,还能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及特质研究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企业治理新启示: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吏治精华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