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自从八十年代以来,每过一段时间,国内就会有学者站出来,呼吁大家一定要注意“西方文化入侵”。然而这样的呼吁,其实并没有收到什么成效。

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入侵中国”已经成为现实。这种文化入侵让我们民族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和审美在一些领域里面,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甚至是严重的扭曲。

比如最近网络上热议的 “人教版教科书”插画审美的问题,以及此前清华美院的师生举办的“咪咪眼”走秀事件等等,都是在西方审美的“恶意”引导下造成的。

这些类似“唐氏综合征患儿”式的审美,从文化“精英”的角度来看,属于“高级审美”,大众看不懂,是大众自己的审美层次低。

但是从大众的视角看来,这些所谓的“审美”,无异于是“文化侏儒”们在刻意迎合、讨好西方文化。一旦接受了这种卑微的“文化侏儒”的心态,那么就无异于是“民族自虐”。

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审美的扭曲,还是表现在明面上的,它对人的感官刺激很直观。然而,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意识形态、行为准则方面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有时人们受到了影响还不自知。

举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现在几乎已经完全被西方文化摧毁了。中国的一些孩子,现在甚至会公开在网络平台上,诅咒自己的父母。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如今的中国,已经涌现出了大量拥有“平权意识”和“普世价值观”的中青年人。

这些人永远用“国际化”的视角,去看待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冲突。每当中国吃了瘪,他们绝对会“帮理不帮亲”。

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然而,这一票中青年人,都是因为从小被人灌输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成年后才会如此。那么,西方文化入侵,到底是怎么接触到中国小孩子的呢?

一、西方文化入侵的三个阶段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先聊一下“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明显区别。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不一样的地方在于:

中华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中国人讲中庸、讲团结、讲集体意识。我们尊重的英雄,是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的英雄。比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再如“精忠报国的岳飞”。

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他们注重“私权”,喜欢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之上。所以他们的英雄,是银河系的强盗宙斯、是商界的王者比尔·盖茨,甚至是“加勒比海盗”。

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这两种文化,天然就带有巨大的矛盾冲突。面对这种冲突,中国文化解决的方式是有限度地接纳和“包容”。

然而,西方文化采取的策略则是,直接“消灭”对方的实体。所以,西方人才会为了自己的精神信仰,进行“十字军”东征。

西方文化入侵中国,大概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约是在中国明朝中后期。当时的西方经过文艺复兴之后,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于是在公元的1582年前后,也就是明朝万历皇帝当政的那个时期,一位叫利玛窦的西方传教士,不辞辛劳,跋涉万里来到中国,想把他们西方的价值思想体系传播到中国。

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然而,尽管当时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旺极必衰”阶段,但是国家综合实力仍然强盛,所以利玛窦的传教并没有取得成功。

第二个阶段,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殖民强盗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两次鸦片战争极大地摧毁了当时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这个影响直接波及一百八十年后。

因为西方人用武力证明了他们的文化“更加先进”,此时西方的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他们通过发放奶粉、口粮,教中国小朋友学习英语,把西方文化传到中国。

在这个阶段,许多中国人从小就开始学英语,有人甚至成了旧电影中那种“假洋鬼子”。中国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大幅上升,就连洪秀全的农民起义军,都要假借天父、天母的名义起事。

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另外,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以后,要求清朝政府向这些国家支付了大量的战争赔款,这就是所谓的“庚子赔款”。后来,美国又放弃了这个赔款,用它成立了一个教育基金。

从表面上来看,美国人成立这个教育基金,让中国选派优秀学生去美国留学,是为了帮助中国提升教育,可是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的。

因为西方人认为,中国依旧很“野蛮落后”西方文化入侵,中国的文化依旧很“固执”,所以需要对中国人进行精神上的“引导”,加以“驯服”,这干的也是和他们西方的传教士一样的事。

第三个阶段,是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文化要想完全不受到另一个文化的影响,这是根本不现实的。但是假如一个本土文化,完全被外国文化压倒了,就成了“文化入侵”了。

二、西方文化入侵的方式

前面我们提到,在明朝的时候,西方的传教士曾经也试图把他们的文化传进中国。甚至在唐朝的时候,也有西方传教士这么干过。

不过这些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始终没能在中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这一点在于中国经济强盛,人民的文化自信心高。

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入侵,中国人意识到,自己民族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已经开始落后了。很多人事实上被西方吓破了胆,于是便丧失了文化自信。

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但是在那个时候,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更明显地体现在精英、买办阶层。在广大农村中,中国人只是把基督教当成一种偶像崇拜,和中国的土地公、关二爷并列在一起。

所以近八成的中国老百姓,还是在坚守中国的仁、义、礼、智、信。大家依旧尊老爱幼,注重集体利益。在个人审美方面,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喜欢柳眉杏眼、肤若凝脂的美女。

但是当西方文化在八十年代再度卷土重来的时候,中国文化的根基就遭受到了重创。这些问题表现在对人的审美上,就是大家突然开始喜欢一些“大嘴明星”了。

当然,我也不能说这不好。可是那些主动把大眼女明星,化成了“咪咪眼”的,甚至其他一些诡异造型的,就无法让人接受。

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那么,八十年代以后,西方人在没有坚船利炮的情况,是怎么成功实现文化入侵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但是我说出来,可能有些人会不高兴,那就是——语言入侵。

因为一切的文化,都需要以语言为载体。试想一下,假如中国人根本听不懂英语,那么西方的文化如何入侵?

1582年,利玛窦来到中国时,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当时的中国不要说普通人,很多官员都听不懂他的语言。语言不通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他就无法向中国人展示西方文化的先进性。

1840年,西方人是靠军事打击与恐怖威胁,再兼以怀柔手段向中国文化发起进攻的。当时的中国老百姓们只是害怕,而不是真正地服气。

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但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要与世界接轨。接轨的方式,第一步就是“学英语”。我们的学生,有一些是从幼儿园开始就学英语的。

要学好英语,并不是简单背几个单词就完事了,你得听英文歌,看西方的电视剧。小时候就看《天线宝宝》吧,再大一点儿你就看美剧、英剧。

看看美国人、英国人,怎么以“个体”的方式拯救世界末日。所以说,这个西方文化是怎么来到我们小孩子身边的呢?

首先,就是通过“语言”的普及来实现的。先通过“学英语”,把七零后、八零后“洗脑”,再让这些被“洗脑”的七零后、八零后,去教九零后、零零后。

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最后,再让被“洗脑的”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去教更小的孩子。就这样,西方的文化入侵,一步步走到了孩子的身边。

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并不是反对让孩子学外语,但是我反对把英语当成主要科目,大规模普及。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国人的中文能力衰退。

当今国人的中文词汇量,已经呈现出一种严重匮乏的状态了,从那些不断更新的所谓“网络热词”中,已经可以窥见一斑。

比如不知哪年网上开始流行说中年大叔“油腻”,发展到现在,你在任何一个场合都能见到有人评价自己不喜欢的人“油腻”。但是这个“油腻”是怎么定义的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他们根本就说不清楚。

无异于无异于是“民族自虐”,是潜移默化的瘪

同时西方文化入侵,现在某些大学生掌握的中文词汇量,可能还不如他们掌握的英文单词多。你考他们一些稍微冷门的成语,他们可能不知道来源,但是提到一些英语俚语,他们却知道其含义。

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

一、文化入侵背后的推手,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力强盛,外来文化很难入侵成功;

二、文化入侵的第二步,就是通过普及“语言”,向目标人群灌输思想。

要想避免这种文化入侵,始终让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就需要不断提升我们的国力,同时提升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从幼儿教育开始,重视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