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
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2.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
B.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3.《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说:
“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子长而怨。
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
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已也。
”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A.“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B.“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D.“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4.“统治中国社会的儒教至宋朝已存在了1000多年。
12世纪时又多了一个……他系统整理了儒家学说,使之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
”这里的“他”最有可能是()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5.《中西方哲学之比较》中指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
……黄宗羲们指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们则有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这样的设想。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①16至17世纪的中西方启蒙思想主张日趋成熟与质变
②经济水平的差异是中西方思想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
③中西方思想主张的不同反映了社会形态上的差异
④黄宗羲们的主张局限于封建范畴,孟德斯鸠们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顾炎武认为: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这一观点反映了()
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B.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D.君主专制统治受到质疑
7.“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
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周朝革命”和“汉朝革命”分别是指()
A.宗法制、中外朝制度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
C.宗法制、推恩令D.分封制、察举制
8.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下列人物与孟子有相似思想的是()
A.孔子B.朱熹C.王守仁D.王夫之
9.曹操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在战乱的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
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
这一现象说明作者()
A.为迎合读者篡改了历史B.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素养
C.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D.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
10.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
A.《春秋繁露》B.《五经正义》C.《四书章句集注》D.《四库全书》
1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
C.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D.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12.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下列观点与理学家的思想明显不符的是()
A.“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去小人”
13.在2008年首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各届人士纵论儒学发展。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孔子诞生于中国,儒学属于世界。
下列说法不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儒学对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B.儒家的“贵贱有序”等主张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C.儒家思想可以为化解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借鉴
D.儒学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1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yet,.”这一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
这位学生应回答()
A....
15.彭新武在《法家精神:
价值与缺失》中指出:
“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
……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
”材料中认为,先秦法家的治理主张有()
①主张变法②以法治国③强化专制④崇国抑民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6.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天行有常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格物致知
17.王夫之说:
“以天下论者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对上述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触及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B.提出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想
C.将民本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D.对清代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18.《礼记》中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等思想。
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A.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B.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C.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D.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19.《易》曰:
“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黄宗羲认为: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而在万民之忧乐。
”上述言论意在()
A.提倡节俭思想B.批判君主专制C.主张依法治国D.强调民本思想
20.汉代画像石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其中有许多以古代圣贤、忠臣义士和孝子烈女为题材的两像内容,如汉代画像石中就有反映义士壮举的“荆轲刺秦王”。
这说明()
A.民俗文化注重历史传统B.政治导向指引反对暴政
C.主流意识影响社会观念D.借古讽今成为议政方式
21.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是()
A.挑战正统儒学权威B.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倡导君民共主
22.著名学者余英时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思想作了这样的描述:
“将‘道——一种精神实体——代替了巫所信奉的‘神’;……用‘心’的神明变化代替了‘巫’沟通天人或神人的神秘功能;……以‘心学’取代‘神学’。
”这里描述的思想属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宋明时期
23.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皇帝征战连年而使生灵涂炭,不应用“世宗”为庙号。
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
A.已经控制朝政B.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
C.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D.主张民贵君轻
24.下列语句所含思想类似于“仁者爱人”的是()
A.“知人者智,自知者明”B.“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D.“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25.据史书记载,孔子看到季氏士大夫跳“八佾舞”(64人跳的宫廷舞蹈),曾愤慨地说:
“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孔子看来,季氏士大夫所作所为()
A.有伤风化B.生活奢侈C.违背礼制D.沉湎女色
二、简答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康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
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
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筑行者.成出于是。
”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制度是?
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是?
它的依据又是什么?
(3)据材料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27.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
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材料二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
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概括阳明学说的特色。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些儒学家们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德?
28.试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三、材料分析题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何”意)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何”意)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无”意)有。
犹有盗贼乎?
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亡(“无”意)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兼爱(上)》
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孟子•公孙丑(上)》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3)说明墨子、孟子提出上述主张的目的,指出这些主张的意义和局限性。
30.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转型。
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国易堂,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
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
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
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不同点;依据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作者为什么说美国共和政体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
“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史实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1.B2.A3.C4.B5.B6.B7.D8.C9.D10.C11.B12.C13.B14.D15.B
16.C17.A18.A19.D20.C21.A22.A23.B24.B25.C
26.世袭制;血缘、门第、等级。
(2)察举制;注重品行、才学、孝廉。
(3)影响:
宣扬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27.
(1)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
吸收诸子百家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思想体系:
理学。
特点:
从佛教、道教中吸取精华;哲学化、思辨化。
(3)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特色:
倡导个性解放。
(4)品德:
兼收并蓄,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8.同:
①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②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③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
①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②认识“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29.
(1)兼爱。
非攻。
(2)实行仁政,仁义。
(3)目的:
拯救乱世,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意义:
有利于缓和矛盾,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为后世统治者所借鉴。
局限性:
不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30.
(1)不同点:
①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②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③从分权到集权。
表现:
①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
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中国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④耕作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⑤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了我国历史的第一次民族融合;
⑥从思想文化看,“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表现:
①雅典和罗马共和国疆域狭小,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美国疆域辽阔,实行代议制民主;②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美国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
(3)内涵:
①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②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举例:
①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②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及特质研究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