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笔下的古代反恐传奇,张小敬的救赎之路

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笔下的古代反恐传奇,张小敬的救赎之路

内行看门道:《长安十二时辰》用这些地支代表时间段,有何寓意?

80后作家马伯庸著作的《长安十二时辰》作品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笔下的古代反恐传奇,张小敬的救赎之路,改编成影视剧后,一经推出,就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在网络上引起热播、热议。

在这部悬疑剧里,马老师用特殊的写作和表现手法,为大家展现了一部跌宕起伏、剧情紧凑的古代“反恐”剧情。

出身行伍,曾守卫过大唐边疆的张小敬,曾任长安万年县的侦缉部门的负责人——不良人首领不良帅,长期负责维护一方治安工作。

身为官差,张小敬却为了替战友“出气”,一怒之下,连杀32人,触法大唐刑律,被关押于狱中。

上元节前夕,突厥狼卫乘夜潜入了长安城,酿造了一个惊天大案:准备借上元节灯会之计,火烧洛阳城。

经人推荐六十甲子时辰表图,护佑长安治安安全的靖安司,将张小敬从死牢中提出,并委以重任六十甲子时辰表图,让张小敬戴罪立功,侦破此案。

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笔下的古代反恐传奇,张小敬的救赎之路

“源易缘”留意到,这部剧情特别之处,是用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计时方式,来代表时间和剧情的发展过程。

比如,在突厥狼卫进城前后,长安大门刚刚开启的时间,是用“寅初”、“寅正”、“寅末”来表达。

众所周知,按天道的运行法则:阴阳往复循环一年,历经春、夏、秋、冬有12个月,每月有30日,每一天有12个时辰,每个时辰又有八刻二十分。

寅初,就是二刻五分之内,第二个二刻五分之内为寅中里,而第三个二刻五分为寅中外,第四个二刻五分为寅刻末。

简单些理解,也就是说《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是以寅时开始,也就是清晨的:3-5点。

一日之计以子时为始,那么,马伯庸老师为何要从“寅时”写起呢?

前几天,“源易缘”曾发过一个动态,指出:传统文化《易经》中认为,自混沌初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

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笔下的古代反恐传奇,张小敬的救赎之路

“寅”为一日之内的3至5时,万物开始成长有“演”之意!

以“丑”时结束,应包含一个自然大道:经过生长到繁荣六十甲子时辰表图,直至衰亡、收藏的过程,仍然终而有始,万物滋生!

阴阳循环往复,祸福无门,却始终相随…

《长安十二时辰》里,除了寅时,依次相推的时间段分别是: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子时、丑时。

“源易缘”注意到,马老师所用的时间表现手法,正是古人所用的“12地支计时法”。

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笔下的古代反恐传奇,张小敬的救赎之路

天干地支的来历,与轩辕黄帝有关。相传,黄帝时期,常遭蚩尤相挠。为解万民之苦,黄帝与蚩尤曾战于涿鹿之野。

然而,虽经百战,流血百里,黄帝却也不能战胜蚩尤。

于是,黄帝沐浴斋戒筑坛祭祀于天,方丘礼地。

上天受到感应,降下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和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助黄帝。

黄帝后将10天干按照圆形排列;以12地支按照方形排列,天干地支融合在一起,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才将蚩尤神打败。

后来,黄帝的大臣大挠氏,感叹说:黄帝是圣人,都没有办法制服惩戒凶恶的人,万一百姓们以后再遇到相同的困难和灾祸,又该怎么办?

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笔下的古代反恐传奇,张小敬的救赎之路

在大挠氏的努力下,终于将10天干和12地支一一配对,形成了60甲子,又称六十花甲子。

后来,这个最古老的发明创造,就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夜半者子,鸡鸣者丑,平旦者寅,日出者卯;食时者辰,隅中者巳,日中者午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笔下的古代反恐传奇,张小敬的救赎之路,日佚者未;哺时者申,日入者酉,黄昏者戌,人定者亥!

马伯庸老师用古人的记时方法,将这一悬疑事件切入结合,不仅带给了读者和观众朋友们一部扣人心弦的剧作,也带来了丰富充实的传统文化价值。

就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见,欢迎留言互动。

参考资料:《周易》、《中国民间传说》、《四库全书》、《渊海子平》等;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