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
“明清之际”,广义指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16世纪中—19世纪初),大约3个世纪,狭义指明万历30年以后至清康熙40年左右,即1602——1701年这100年左右。
“活跃”,指当时出现了一批反理学、反专制的儒家思想家。如阳明“心学”广泛传播,心学传人李贽的“异端思想”,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王夫之的唯物、辩证思想等。萧萐父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思想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几种观点:①反理学思潮;②早期启蒙思想;③经世致用思潮;④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潮;⑤实学思潮等。
以“早期启蒙思想”为例研究儒家思想的著作,由梁启超提出,认为清初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相似,“以复古为解放”。后来学者认为“思想启蒙”是15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主题,核心是“人的重新发现”。就中国而言,“人的重新发现”,就是把人从道德至上、君主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是反理学、反专制。“以复古为解放”,文艺复兴是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人文主义),宗教改革是复兴基督教早期文化(廉洁、简朴、虔诚等),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家是复兴孔孟思想及经学(人文主义;民贵君轻;天下为公;五经等)。
一、历史背景
1、政治上
(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出明显的腐朽性。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宦官专权、特务统治等,容易产生“非君”思想。
(2)吏治腐败,赋役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等反抗斗争不断。吏治腐败,放纵人欲,理学的道德说教无效。
(3)明清易代,天崩地裂,民族矛盾尖锐。反思明亡原因,顾炎武认为,一是亡于学术,二是亡于道德沦丧,前者指心学“空谈心性”造成“经生之寡术”,后者指“士大夫之无耻”而投降异族。
2、经济上
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反对宋明理学禁欲主义和等级观念。市民价值观:肯定人的价值,宣扬人性解放;追求金钱、财富和物质享受(如主张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追求平等等。市民思维方式:唯利是图、唯实是求。
一般认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是市民阶层的代言人。
3、文化上
(1)宋明理学空谈伦理道德,脱离实用,且不近情理。
(2)八股取士束缚读书人的思想。
(3)古典科技的发展、西方自然科学相继传入中国,实用之学兴起。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
1、生平和思想定位
李贽,福建泉州人(穆斯林多),明代的“李敖”,思想“狂人”。
(1)自称是“异端”,“离经叛道”者。
思想异端:与正统思想“程朱理学”对着干。以其书名为例,《焚书》、《藏书》,有被焚被藏之命运(每日一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以自己的标准,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对历仕数姓的“不倒翁”冯道大加赞许。
行为异端: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讲学传道,收女弟子。
(2)是阳明心学支派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心学的传人)。
阳明心学体现了人民性、平等性,支派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即圣人之道(真理),不是像朱熹所说在儒家经典之中,而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李贽则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
2、思想主张
(1)批判程朱理学将儒家经典、孔子言论绝对化,提出是非标准因人因时而变,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李贽不是反对孔子、儒家经典本身,而是反对宋明理学家把孔子、儒家经典绝对化、万能化。此主张的启蒙意义,在于否定了教条主义,否定了经典崇拜、个人崇拜,类似于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将人欲等同于天理(欲理合一),人不能离开基本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其意义,在于肯定了人的正当私欲,否定了理学的禁欲主义。
(3)提倡人人平等、男女平等
佛教众生平等,王阳明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平等的新观念。
3、思想特点
(1)否定教条主义,不承认真理的客观标准,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2)反对禁欲主义,忽视了道德约束和公共利益,走向纵欲主义。
类似于古希腊智者学派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弊端,其共同结果是: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的混乱。
(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工商业者的价值取向。
三、明末清初三大儒
黄、顾、王皆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去世于清朝康熙年间;在明清易代之后,皆参加过抗清斗争;之后又都保持气节,誓不仕清,隐居著述,以明朝遗民终世。三人皆对冯道不耻,此点与李贽不同。
1、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非君”)
浙江余姚县人,与王阳明同乡,亦心学传人。有人认为《明夷待访录》是中国17世纪的《人权宣言》。
“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明”指太阳,“夷”即损伤之意。“明夷”即“光明受到伤害”之意。“明”暗合“明朝”,暗含作者的亡国之痛。“待访”是等待后来贤者或明君来访,让此书成为后人之师的意思。整个书名的意思是:明朝受到了伤害,等待后来贤者、明君来访读此书,让明朝重新崛起。
(1)思想主张
①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为民害”论)。认为最初的君主是“天下为公”,后来的君主是“天下为私”,视天下为私产,谋一家之私利。君主应该不忘初心研究儒家思想的著作,为天下百姓,不应为一家一姓。否定“君为臣纲”,认为臣子“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民主君客”论)。此处“天下”,指“天下之民”。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君是由民请出来为民办事的客人。卢梭“人民主权”说,人民掌握主权,即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治理者只是受人民委托而已。
③用“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天下为公,不能天下为私)。以法制来抑制君权。
以上②③可概括为“限制君权,保证民权”。
④提出了“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君臣共治”论)。主张恢复丞相,丞相与皇帝共同议政。以相权来限制君权。
以上看出,黄宗羲反对的是君主专制,不反对君主制,希望恢复最初的君主制。
(2)意义
对近代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重点:政治斗争)。受到谭嗣同、梁启超、严复(“君主是大盗窃国”)等维新人士,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革命志士的重视。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
(1)思想主张
①认为空谈误国,提倡经世致用、学以致用(实学)。认为宋明理学都在于完善个人道德修养,鄙视事功,不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实用之学,背离了原始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把个人道德修养与经世致用结合起来。
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宋明理学逐步把“修身”置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逐渐抛弃了“经世”精神,无法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其一,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重视实地调查研究(手段)。程朱理学认为真知在儒家经典之中,顾炎武主张走出书斋、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其二,主张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目的)。宋明理学是解决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顾炎武是解决有关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主张复兴经学(或者复兴汉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心学“内释外儒”,违背了孔孟旨意。他认为,经学才是儒学正统,儒学本旨在五经。顾炎武推崇董仲舒,“不有董夫子,大道何由明。孝武尊六经,其功冠百王”,认为“理”不在四书之中,而在五经之中。
思考题:董仲舒认为五经是孔子真传。宋明理学认为四书是孔孟真传,否定董学的正统地位。顾炎武认为五经是孔子真传,否定宋明理学的正统地位。在儒学发展内部,宋明理学的兴起,清代实学的兴起,实质上是争夺什么?
参考答案:争夺儒家经典的选择权和解释权,都认为自己才是儒学的正统。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选择:汉儒——五经,宋儒——四书,清儒——五经。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汉儒——考据(我注六经),宋儒——义理(六经注我),清儒——考据(我注六经)。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一目共出现“实”字8次。有人以为顾炎武是“实学”的积极倡导者。“朴实学风”指乾嘉朴学,考据学,恢复了汉学治学风格。
③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梁启超译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认为保国家是君臣之事,“肉食者谋之”,匹夫是无责的,即“国家兴亡,匹夫无责”;保天下则“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每个人都维护圣人之教的义务,而圣人之教“其文在《诗》《书》《礼》《易》《春秋》”,因此研究儒家思想的著作,以经学正人心就是保天下之事。
④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在中央集权前提下,适当增加地方权限。
⑤批判八股取士。“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2)意义
崇实致用的学风和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影响重点:学风。恢复汉学的治学风格)。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
著作有《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
(1)思想主张
①本体论:整个宇宙是由“气”组成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事物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唯物论)。继承了荀子唯物论思想,提出气本论、“天下惟器”,反对宋明理学“理”“心”本原论的唯心主义。
②方法论: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即注重实践,并提出“先行后知”。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朱子“先知后行”,阳明“知行合一”,王夫之“先行后知”,即理论来源于实践。宋明理学“主静说”,二程、朱熹都非常强调“默坐澄心”,文字表述不同,都强调“静”(静读、静坐)。王夫之坚持“主动论”。王夫之据此认为,政治制度也是因时而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2)意义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划时代意义。
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程式和方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人类的文化行为起着稳定的支配作用。近代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唯物辩证思维,与之对立的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
宋明理学是唯心的,认为“理”“心”是万物的本原。宋明理学又是形而上学的,程朱理学认为儒家经典绝对正确,“理”在其中,朱熹提出、王阳明也支持的“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天理皆好,人欲皆坏,把他们对立起来。
应该说,近代思维方法在古代中国萌芽较早,如荀子有唯物思维,老子有辩证思维,只是不占主流。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每日一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唯物辩证思维非常突出了。
思考题:阅读教材页17、18的正文文字,如何理解页18倒二行讲到的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批判与继承”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参考答案:他们对传统儒学有继承、有批判,好的继承,不好的批判。黄宗羲继承孔子“天下为公”、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批判董仲舒、理学家的“君为臣纲”,提出君为民害论、民主君客论、君臣共治论等思想。顾炎武继承了先秦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和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批判理学家不务实际的空疏学风,提出经世致用、重视民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王夫之继承了荀子的唯物思想,批判宋明理学“理”“心”本原论,提出了气本论、“天下惟器”和“主动”论等唯物、辩证思想。另外三人坚持抗清斗争,不做贰臣,坚持理学家倡导的民族气节,也可视为对理学的继承。总之,他们批判的,主要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其中的三纲、“存天理、灭人欲”、空谈等;继承的,主要是先秦儒学,特别是先秦儒学中的天下为公、经世致用、民本等思想。
批判与继承的思维方式是唯物辩证思维,这属于近代思维方式。三人对传统儒学不是全盘批判,也不是全盘继承,是有批判、有继承,所以这三位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影响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政治斗争、学术风气、思维方式等)。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