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发布《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安徽省教育厅发布《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安徽省发布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和建设标准

安徽省教育厅发布《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近日,安徽省教育厅发布《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和《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标准》。

建设目标

2018年,全省普通高中结合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全面进行智慧学校建设,遴选300多所普通中小学(含乡镇中心学校及其教学点)作为智慧学校示范学校或实验学校,选择有关市、县作为智慧学校示范区;到2020年,全省所有市、县(区)都要进行智慧学校建设,部分学校达到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标准。

安徽省教育厅发布《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建设内容

安徽省教育厅发布《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智慧学校以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完善基础环境和加强人才队伍为支撑,构架“5项基本业务+2项支撑条件”的智慧学校结构,形成智慧学校生态体系。

(一)智慧教学

智慧教学是指教师在智慧学校环境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安徽省教育厅发布《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云端优质资源到书到课与智能推送,助力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为载体,促进数据支撑的针对性教和个性化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互动、即时化评价反馈,着力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基于线上线下作业测评系统,实现对学生作业和测试的自动批改与分析。利用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大数据分析工具,完成科学的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依托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等各种新型教学环境,利用智能移动终端、3D打印机、机器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新型教学设备,探索跨学科学习(STEAM)、创客教育等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实现教研方式网络化。创设融合备课教研、数据采集分析、设施设备应用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教研环境,利用备课教研系统,结合区域教研数据,实现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评课与议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即时提出、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常态化的动力支持。鼓励教师利用现有平台注册的教师空间,积极参与网络协同教研。

实现教育资源特色化。依托国家、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通过各级优质课评选、微课大赛等教学教研活动汇聚丰富多样的生成性资源,并融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库。紧密结合“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加强校际网络交流合作,促进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智慧学习

智慧学习是指学生在智慧学校环境下的学习新方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习者泛在、灵活、自主的学习活动。

实现学习方式灵活化。通过现有空间、资源、平台、各种智能终端,积极开展翻转学习、移动学习、协作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通过自动测评和及时反馈,智能主动推送适合学生学习能力、兴趣、进度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助服务的自适应学习能力。

实现学习活动自主化。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活动的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自主选择,学习过程的自主调控,学习活动的自主反思,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学习品质,促进自主学习的充分落实。

实现学习评价智能化。建立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形成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动态评测数据,改变以考试为主要手段和教师为单一评价者的“结果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实现动态、持续、隐形的过程化数据采集,全面感知和记录学习过程的“大数据”并进行分析,设置数据分析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精准评估学习绩效。

实现学习成果呈现多样化。通过新型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成果呈现和分享的多样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展示,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多元主体的互动分享,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再学习和延伸拓展学习。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化。建立学生档案,收集学生日常行为数据,帮助学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跟踪学生成长,支持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三)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是指运用基于信息技术建立的服务于学校管理全流程的综合应用系统,实现学校校务、教务、师生发展等管理的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并促进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新形式。

安徽省教育厅发布《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整合多平台的校务管理。提供综合办公自动化管理服务,高效开展公文流转、知识共享、信息发布等校务办公活动。提供人事管理服务,学校管理者能够及时、迅速、准确了解师生的信息情况。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监督和控制,实现高效的财务管理和各类设备资产的管理。

实现智能化的教务管理。方便学校开展选课、排课、评课、成绩采集等教务活动,对课程选修、班级选定、学生对教师评价进度、教师对学生评价进度等提供清晰、直观的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智慧学校平台,实现中心校与教学点的一体化管理,优化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的教学教研、学习、评价、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开展教师专业成长智能管理。实现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新模式,对教师参加专业发展活动、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和数据统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为制定教师培养策略提供支撑依据。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引导教师在提升师德素养、落实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开展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主动取长补短,促进终身学习。

开展学校发展规划与督导评价智能管理。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学校特色个性化的业务系统,形成全面整合、集中一致的教育管理和决策基础数据库,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多元化、生成性、发展性”的诊断评价。支持基于校情的学校发展性指标要素的动态督导评估和综合分析,为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四)智慧生活

智慧生活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多方位、多角度构建舒适、便捷、安全和健康的学校生活服务新体系。

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生活环境。利用校园一卡通、手机芯片等智能化设施方便师生的校园生活,将其融合到师生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实现师生食、住、行的舒适与便捷化,包括校园门禁、考勤记录、食堂就餐、超市消费、图书借阅等;实现校内各种学习、生活、视频安防平台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够对师生线上线下行为进行数字化记录与大数据分析,并及时提供校园生活指导建议。

引导健康绿色的智慧生活方式。树立环保、节约的生活理念,利用智能化设备实现校园节能控制;养成健康、绿色的学习、生活习惯,利用智能化设备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学习、锻炼、睡眠、饮食等实时状态,及时进行健康提醒,通过数据指导生活,优化日常作息规律;开展积极、安全的网络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网络学习,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安徽省教育厅发布《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完善智能高效的校园安防机制。利用视频监控、智能传感器和入侵报警系统等实现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测与管理的全覆盖;利用智能感知设备进行车牌识别等,实现对进出校园车辆、人员的全程监控;借助心理测量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关注特殊群体,提供实时服务支持;提供家校互通服务,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在校表现,加强家长与教师、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家校共育。

(五)智慧文化

智慧文化是指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学校文化建设新形态。

整合智慧化的学校环境文化。完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建立各类信息发布平台,逐步配置包括电子班牌在内的各类公共交互式终端、户外大屏、电子屏幕文化墙等设施,整合利用学校校园网络、综合办公平台、微信微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等载体,实现学校信息发布和校务公开渠道多样化,提供各类信息资讯服务,反映丰富多彩的师生校园生活,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学校发展正能量。

构建智慧化的学校制度文化。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既有传统制度规范进行动画、视频、图文并茂的可视化处理,以及多平台、多终端灵活呈现,提高师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效果,进一步发挥学校制度规范的激情、明理、导行教育。适应信息时代数字化公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建设新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建立完善与智慧学校建设发展相匹配的学校新制度规范。

催生智慧化的学校行为文化。利用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和智能感知终端,掌握学生特定区域的活动轨迹,实现校园行为全纪录,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日常行为管理,强化美德行为,促进数据支撑下的不良行为的自我矫正。实现网络实名认证和多平台互联互通,强化学生线上行为记录管理高校智慧校园教学管理服务平台登录,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疏导教育和针对性辅导高校智慧校园教学管理服务平台登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凝练智慧化的学校精神文化。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新要求的学校主流价值观。坚持寓教育于活动,充分利用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丰富多彩学校校本资源,科学获取使用网络资源,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智慧学校建设优势,开展具有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高校智慧校园教学管理服务平台登录,培育健康、向上、创新、发展的学校主流价值观,逐步形成既植根于学校发展传统又呼应智慧学校建设需要的学校精神文化。

(六)完善基础环境支撑

完善基础环境支撑是指通过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舒适便捷、绿色节能的学校环境。

提升物理教学环境。通过升级改造学校网络环境,提升学校宽带接入水平,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在教学、办公及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的全覆盖。建设智慧教室和移动学习终端教室等,拥有支撑教学的智能终端及配套设备,在学校主要公共区域配备信息服务终端,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教研、学习活动、生活服务等需求。建设校园智能安防预警系统,实现校园视频监控、紧急呼叫求助报警、访客管理等智能化安防管理,避免学生出现校园安全事故。

丰富虚拟教学环境。依托国家、省、区域教育云平台、学科辅助工具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促进学校个性化应用系统与省、区域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建立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以及一卡通系统,建设由校园卡、传感设备、安防监控、能耗监测、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组成的学校智能感知环境,使物理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全面衔接,实现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智能感知环境的全面融合。

建好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基于用户、数据、资源统一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按照国家教育行业标准和信息技术相关标准,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统一桌面呈现的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提供全局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认证服务,支持用户安全、便捷地应用各种信息服务。提供单点登录服务,支持用户一次登录即可在有效期内访问任何已经授权的应用系统;提供综合信息门户服务,支持用户个性化设置各种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实现平台及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七)加强人才队伍支撑

加强人才队伍支撑是指通过开展智慧学校人才培训,提升智慧学校领导者、教师和技术人员水平。

提升信息化领导力。设立由校领导或专职人员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通过国培计划等,提升CIO领导力,使其具有信息化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能够结合本校实际,前瞻性、创新性地谋划工作并持之以恒予以推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校各项管理,有效推进教育决策和绩效评价。

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体系,针对中小学教师、技术管理人员分别开展智慧学校应用培训和技术管理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分组自学、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提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的支撑服务能力,确保技术管理维护到位、智慧教学应用到位。各级教研员和名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名师课堂培养适应智慧教学环境的教师。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将智慧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且覆盖所有教师教育专业,提升师范生和新入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

完善考评奖励机制。通过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系统,对参加智慧学校应用能力培训的人员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考核,强化对项目实施人员的动态评估,作为年度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教师师德考核,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注重发挥教学名师与师德楷模的模范引领作用。开展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水平竞赛和课题研究活动等,积极鼓励中小学参赛安徽省教育厅发布《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