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 我们面临着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

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 我们面临着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

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 我们面临着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

由于乡村的原因,这是我第二次来武汉。去年来参加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举办的乡贤论坛。最近几年频繁参加各种类型的论坛和会议,但像面对今天这样很专业的群体是第一次。今天参加论坛是全省城建系统从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的专业队伍。

一、我们面临着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

刚才温老师(温铁军)谈到,最近武汉市下发了鼓励市民下乡的文件,这可能是中国第一个这样文件。去年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与政府合办的乡贤论坛,这样的论坛在全国也是首家。在这么多第一的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乡村文明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中央一个一号文件,这充分说明重视乡村发展,是党中央一贯的政策。但是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一种新视角和新思维重新认识再度升温的乡村问题。这个新视角就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乡村发展是属于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问题。从工业文明的时代背景看乡村,看中国的城镇化,乡村没有希望,乡村的命运是被城市所替代。但是从生态文明看中国的乡村,却发现,乡村离生态文明近,乡村具有城市没有的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优势。

从这个思路看,我们今天搞乡村建设,就不是单纯地拯救乡村,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而搞乡村建设。乡村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根,不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乡村建设,我们走向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回到乡村,从新开始,以此为起点,探索走向未来之路。

回归近代以来中国发展治理,可以发现,凡是在中国进入到一个重大转型时期时,我们都是在乡村找到了通向未来的发展动力和新路径。而且我们每次都是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才能回到这条道路上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的尝试走苏联式的城市革命道路,付出巨大的代价后,才回到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上来。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希望用农村补贴城市的方法,追赶西方的工业化,我们同样付出巨大代价后,邓小平领导以农村改革为起点,启动的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再度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动力和新道路,完成了中国第二次伟大的转型。也是中国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目前,我们对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对城市化寄予过高的希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今天反思的大问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决策说明,当代中国面临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需要从历史与时代的高度,重新认识中国乡村文明的价值。

二、乡村前世:中华文明密码的携带者

我们在搞乡村建设之前,有一个功课,需要我们恶补。这就是我们要读懂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千年乡村。没有读懂之前,就盲目开始建设乡村,这里面包含着很大的风险。乡村是什么?我给中国古老的乡村写了一幅对联:左边是:解千年兴衰之谜,右边是:藏万世文明之码,横幅是:乡村有乾坤。下面是我们解读乡村的主要内容。

一、乡村是中华民族信仰圣地,是离天最近的地方

中华民族是没有统一宗教的国家,但是我们是有统一信仰民族。我们的共同信仰就是对天地的敬畏和尊重。

北京作为首都,作为治理国家的政治中心。现代社会对国家治理在北京的最大政治活动,是每五年一次的党代会和人代会、每年一次的两会。而中国古代的皇帝在北京治理国家最大活动,是对天地的祭祀活动。北京有天坛、地坛、月坛和日坛。每年皇帝都会对天地日月进行祭祀。

在过去的农村,在每家的中堂上一定供奉着这样几个字:天地君亲师。我们民族为什么如此尊重天地,这不能简单认为是迷信,中国作为农业的国家,是天地给予了滋养我们生命的金木水火土,给予了我们粮食,也给予我们的智慧。

正是在共同的天地信仰作用,形成中国古代特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还体现在乡村空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我们今天城市规划,认为最好城市有利人居的环境。古代乡村空间资源的分配程序,最好的空间资源,不是我们自己,最好的风水之地是庙,就是天地化身的神,然后是祠堂,就是我们的祖宗。然后是私塾和书院。最后才是我们自己。这种空间资源的排序,高度复合每家中堂供奉的那几个字,天地君亲师。所以古代乡村不是一个活着人独居的地方,而是与天地诸神、祖宗圣贤共同居住的地方。

所以,我们搞乡村建设,如何分配乡村空间资源,要读懂乡村信仰非常重要。

二、乡村是民族文化生发之根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生发于天地之间,创生于古圣贤之悟,传承于耕读之家。作为中国文化经典之经典的《易经》,现代人看的很神秘。其实如果与中国先民的农耕的生计方式联系起来思考国易堂APP,一点也不神秘。作为易经逻辑起点的三爻,代表的就是古人,为了农业生产必须使用的三大要素,天地人。易辞讲,易经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看人和得来的智慧。

作为儒家经典之经典的《诗经》也是来自于农耕生活。孔子在大学中所讲的治国之道,为什么是修心齐家开始,因为这样治理的符合“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治国之道。孔子所讲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恰恰是农民种地必须遵循的规律。种粮食第一,必须按照24个节气进行,这就是种粮食这件事所具有的终始规律。种粮食必须遵循第二个规律,植物生长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 我们面临着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选好种子,滋养根系是本。按照这个规律种粮食,就能收获。所以,孔子所讲的治国之道就是对农民种粮之道在治国上的应用。

老子的《道德经》所讲的道也离不开对大地、大地上水等农耕生活方式哲学的参悟。上善若水,大地不为自生而永生等,都是从农民生活中参悟的天地之道。可以说老子是一个农民哲学家。

三、乡村是耕读礼乐教化之所

在工业文明思维的框架里,给农业留下的只有为城市生产粮食的功能。但在中国古代乡村不仅承担着满足生存需要的粮食,而且也是感悟宇宙人生之道,治国之道之源。乡村还承载着礼乐教育传承的使命。

今天的父母,拼命挣钱,希望能给后代留下很多钱,留下更多房产。但古人不这样认为,留给后代最珍贵的是耕读传家、诗书传家。这里耕不是具体的土地,而是耕作的劳动这种方式。因为耕作劳动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而且还有重要的功能是可以修德,读可以知礼开智。古人认为这两个东西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古代财富观,是厚德载物。德是财之根。可以说这是古代的教育观和保富法。礼仪诗书比黄金还要珍贵。韩愈在《师说》中讲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圣益圣,愚益愚的秘密就是教育。这个教育就是立足与农村的德慧双休、寓教于诗书礼乐的知行统一的耕读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方式在今天仍有生命力,值得我们传承反思。

四、乡村是财富之根保富之本

在几千年的文明演化中,中国古人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生财、理财、保财体系,这个体系概况起来是三句话:立足于农本商末的生财之道,基于利义观的理财之道,藏富于乡野民间保财之道。

中国古人对农本商末认识是基于历史代价。商业过度发展侵蚀农业,商业资本回归农村对土地兼并,导致乡村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出问题。最后逼的农民起义改朝换代。历代开国皇帝做的一件事,就是均贫富,分土地,与民休养生息。

从这个意义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农耕这种生产方式的作用。中国古代对于农业和商业观念与今天不一样,叫农本商末。我以前在大学学习经济学,也抱怨古人这种理念不对。事实上,中国古人不是不知道,商业生财比农业快。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讲,说种地的不如种桑的,种桑的不如养蚕的,养蚕的不如织布的,织布的不如卖布的。但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农本商末关系,不是简单指哪个创造的财富更快,而是告知我们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 我们面临着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农业与商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农业是商业财富的根,没有农业之根的商业是无本之木,不可持久。正因为商业来财富快,所以我们容易陷入逐末失本的陷阱。

从农本商末看,城市与农村关系也是如此。农村与城市关系,就像一颗大树,农村是大树之根,城市是大树的树冠。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城市所创造的财富,不是城市自身所创造的,其营养来自乡村这个根。温铁军老师书 《八次危机》,所讲的就是现代经济中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也许有人讲,欧洲,美国的城市化高,没有农村这个根不也很好吗。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欧美的城市化是全世界发展中的农村为根,给他们提供营养。现代主流经济认为,当代世界发展潮流是城市化。似乎未来世界是一个全部城市的世界。这个判断是有问题的。人类文明的健康、永续发展,不是单一的城市化世界,未来世界将是城市与乡村均衡发展的世界。当代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就是城市与乡村关系失衡的危机。

我们今天讲绿色GDP,也就是没有毒的财富。中国古人理财之道主张的以义取利的财富,才是吉财、善才。因为财富本身受到财富规律的制约,就是孔子在大学中讲的财富观: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不义之财怎么来,还会怎么走,叫悖入悖出。

在农本商末有根的财富观的指导下,中国古代城市财富与乡村财富之间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为了使财富能够持续增值,就必须固本滋根。为了使城市的财富能够反哺乡村这个根,中国古代存在的告老还乡、叶落归根的退休制度,成为一种不断让财富从城市回流到乡村的机制。退休的官员、在外经商的商人,最后回乡的同时,也把他们财富与智慧回流到乡村,使得到财富资源的之根不但强大的同时,既有效地保存了财富,也为财富再增值创造了条件。

五、乡村是智慧建筑诗意生活之乡

我们不以今天的建筑思维看中国古代乡村的建筑。中国乡村是被中国文化滋养生长起来的一个生命有机体。我们不把中国古村看成像今天的城市一样,是用机器,人工生产出来的一个钢筋水泥的死东西。我曾多次到福建的培田古村,这是一个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当你面对这个800年历史的古村时,你面对的不仅是一堆古建筑群,而是一个可以对话的有生命的历史老人。每个不同时期留下的不同建筑,都包含着一段历史和故事。中国古代的乡村建筑,用我们今天的建筑语言和思维是无法读懂的。一批清华大学搞建筑的专家学者来到福建培田村后,发现有许多建筑之谜,无法用现代的理论来解释。因为中国古代乡村是按照天人合一的智慧进行建设的,链接天人合一这个技术,就是中国古代的风水术。用现代科学理论看,风水是迷信。不可否认,风水确实有迷信的成分。但是我们考察人类文明史,发现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凡是曾经被迷信过的东西,都是曾经最有用的东西。对这个有用东西用过头了就成了迷信。中国古代的乡村建设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智慧,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诗意美。

总之,中国古乡村是汲取天地之精华的有生命的智慧建筑,是一种被文化滋养的具有诗意之境的居住空间。

六、乡村是中华文明兴盛衰微之密码

乡村兴之中国兴,乡村衰之中国衰,这是中华文明演化的千年铁律。 中华文明的独特模式,决定了中国乡村是世界上自主性和主体性最强的乡村。在西方文明体系中,乡村是依附于城市的,而中国乡村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根,文化传承之载体,使得中国乡村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我们不能忘记,推动中国几千年改朝换代的历史,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国的乡村和农民。在世界文明史上,从来没有像中国有这样,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农民起义成为推动改朝换代的力量。这种力量在西方文明演化过程中并不存在。但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所以古人讲“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这里的水就是乡村与农民,所以毛泽东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中国高歌城市化的今天,我们对此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这个铁的规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毛主席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遵循这个规律,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之路。邓小平改革也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开始。所以说今天在中国走向城市化、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总之,中国文化是一个体系。这是一个什么体系呢?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生生不息的长寿文明有五个秘密。这就是:天地信仰、经典传承、仁善为本、孝道治国、乡村为根。

天地是中国文化生成之源头:长寿基因

经典是中国文化浓缩之种子:优良种子

仁善是中国文化内核之能量:能量最大

孝道是中国文化传承之通道:保真传承

乡村是中国文化成长之土壤:优质土壤

天地的信仰,是中华文明长寿的基因密码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经典传承,是携带长寿基因的种子。这个种子内部包含着巨大的能量是什么呢?就是儒家经典所讲的仁善为本。如何能够保证这个文明的秘密进行保真传承,这就是孝道治国,孝道是把天地中包含的那个基因保真的传承下去的最优选择。最后怎么样呢?我们会发现这颗长寿种子生长的的沃土,不是城市,是中国乡村!所以乡村是中华文明之根。这就是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为什么是世界最长寿民族的秘密所在。

三、乡村今生与来生: 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

就乡村看乡村,无法认识乡村。乡村虽小,内有乾坤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事关天下事。对于中国乡村的前途,需要从时代高度来认识。从工业文明看中国乡村,乡村的命运是被城市替代。从生态文明看,乡村是生态文明复兴之源地。

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解决环境危机。经过200多年的西方工业文明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危机。所以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概况起来,现代工业文明有以下问题:

一是人与自然失衡导致能源环境危机,二是文化与科技失衡导致世界去文化化、精神缺失、信仰缺失的危机。目前工业文明缺乏文化与道德制约技术创新,是一种给社会带来诸多副作用的创新。我们对技术迷信,认为只要有技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现实不是这样的,缺乏文化约束的技术是有副作用的建设。如此下去,人类未来的文明将毁于失控的技术。三是在生活方式上,物质与精神失衡导致人类精神缺失危机。四是城市与乡村失衡导致多样化的文化传承断根危机。

要医治工业文明时代上述四个方面的危机,需要四种药,一是以天人合一的自然来医治人与自然失衡的危机,二是以系统思维与智慧来矫正失控的科技创新,三是以利他理论为核心的精神生活医治物质与精神失衡危机。四是以乡村文明复兴来解决城乡失衡。

我们可以发现,医治工业文明的这些解药,不在西方,在东方。不在东方的城市,而是乡村。

在几千年的农耕经济中,中国先民发现,大自然虽然给人类提供的物质财富是有限的,但它提供给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却是无限的。我们的农业是六艺农耕:

农禅:修心养性、参悟天道:智慧之源:养生产业

农耕:天时地利、精耕细作: 食养之源:有机农业

农工:心灵手巧,匠人精神:器物之源:手工艺业

农礼:礼天敬地,天人和谐:秩序之源:农业管理

农艺:生命艺术,灵感之源:文化之源:文化创意

农乐:劳作生活,礼乐养生:幸福之源:乡村旅游

在中国乡村仍保留天人合一的敬天尊地文化、基于熟人社会的互助利他的亲情文化、容教化与养性为一体的乡土文化,这些文化,既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汲取的营养,也是医治现代诸多城市文明的解药,还是民族文化产业的最大资源。目前正在兴起的旅游业、中医中药业、康体保健业、文化创意业、传统民间手工业等产业,都是以中国文化为资源的新兴产业。可以说根源于中国乡村的传统文化价值,100年前是包袱,80年代是概念,90年代是古董,21世纪是稀缺资源、是财富之源、是竞争力之魂、是民族自信之根。

四、“三+龙头”技术使乡村更美好

影响21世纪生态文明新时代有三大龙头科技:新能源技术+物联网+高铁技术。这三龙头技术是对未来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产出颠覆性革命的三大技术。关键是这三大科技是最惠顾乡村文明复兴的科技。在工业文明时代历次技术革命,都是发挥城市文明优势的科技。

这三大科技恰恰是让乡村更美好、更文明的科技。首先,分布式的新能源最大优势在乡村。具有高度分散性、相对均衡分布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新能源,越是人口分布密度低的地方,人均可利用的新能源量越大。新能源这种特性使农村获得了城市不具备的新优势。其次,互联网+带来的分享经济给古老的乡村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使深藏在乡村里的无法市场化的土特产品、有机产品进入城市高端市场成为可能。互联网+从根本上打破城市垄断的信息优势,使乡村与城市实现了信息获取的均衡化。

农民做饭用沼气,洗澡用太阳能热水器,出门骑电动车,家用电器用自家屋顶的光伏发电,吃自己种的有机食物,呼吸新鲜空气,享受人情浓郁的乡土文化。应说乡村比城市更文明,原先我们说城市代表了文明,城市代表的是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时代更文明的地方是乡村,更幸福生活的地方是乡村。

乡村也是生态文明时代美与艺术之源。被中国智慧与文化养育的乡村,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也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民族文化发展高度是美。中国古代美学发挥到极致的表达方式诗意美。而中国古代乡村美,就是按照这种诗意之美建设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诗意美的乡村,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文化遗产。所以乡村是生态文明时代美与艺术之源,乡村是未来美育、美化,美学之地,乡村是未来美与艺术创意灵感的发源地。

作者: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