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百家

(知识梳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百家

(知识梳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百家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百家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秦朝“焚书坑儒”

1.概况:秦始皇将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以外的其他各国的历史记载都予以烧毁;将除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又将违犯禁令的460余名儒生坑杀。

2.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汉代儒学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

(1)政治上: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知识梳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百家,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问:董仲舒“罢黜百家”是禁绝百家吗?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三纲五常”。

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特别提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强调君权的合理合法性,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三)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三、太学的出现

1.概况:汉武帝设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教材;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场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

知识点二、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学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

(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简述儒家道家法家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涵义

(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知识梳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百家,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知识梳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百家

(知识梳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百家

(知识梳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百家

3.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宋代以后,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影响相对较小。

知识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生活背景:出生于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泉州地区。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

2.思想主张

(1)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简述儒家道家法家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即是人伦物理”,大胆挑战正统思想。

(2)反对盲从孔子,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写作风格主张“真心”。

李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知识梳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百家

(知识梳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百家

三、唐甄

1.思想

(1)儒学能定乱除暴安百姓。

(2)大胆批判专制君主,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评价

(1)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3)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明清之际的反封建的民主色彩的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四、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

(2)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3)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五、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认识

(1)积极影响

①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②重视工商业,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2)局限性

①由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②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教材知识延伸】

1.黄老哲学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法、儒、 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2.阴阳五行

(1)阴阳五行说: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秦)→土德……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

(2)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影响很大。秦朝尚黑色,汉朝尚黄色都足以说明。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简述儒家道家法家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知识梳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百家

5.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此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知识梳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百家

7.西学东渐、中学西传

(1)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器物→制度→思想。

(2)中学西传: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中国的东学西渐很少被人谈起,一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二是与明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

8.“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1)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

(3)主张“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重点考向】

考向一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

1.提出春秋大一统学说;

2.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与天谴论;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三纲五常。

【本节重点归纳】

1.两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①汉初推崇黄老之学,适应了恢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无为而治”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时代之需,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3.理学形成

(1)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用“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积极性: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